保定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009-07-22
2008年中央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并确定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2008年8月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法》。农业部制定了《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开展了循环农业试点市建设,启动了“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基本形成了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河北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广泛开展了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两晚”增产、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资源能源转化利用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的推广,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从不同侧面和环节开展了循环农业实践。
为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保定市结合农业发展实际,从引进新项目和推进沼气化建设两方面入手,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态协调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我家的7亩梨树用沼渣、沼液代替化肥、农药,节省了3500多元,果子质量更好了!”日前,在自家果园里,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杜各庄村果农刘铁钢述说着建沼气池带来的好处。
“秸秆喂牛,牛粪混合桔秆生产双孢茹,出菇废料生产花肥。”“猪粪入池产生沼气,沼气做饭,沼渣作蔬菜和林果的把料。”以沼气化建设为纽带,力推“猪-沼-菜”、“猪-沼-果”生态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解决生猪粪便污染,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的另一特色。依托河北省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家庭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加大沼气建设推广,使沼气池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近年来,保定市大力实施以沼气池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31.9万座,年实现经济效益4.15亿元,受益人口127万。小麦秸秆还田面积508,89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1.7%,创历史新高。
保定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确立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进沼气池建设,形成了一批适应不同区域条件的沼气建设模式,如涞水、容城结合养殖业大力推广“猪-沼-果(菜、粮)”沼气综合利用模式;高碑店市结合特色产业豆腐丝加工,大力推广“加工-养殖-沼气-种植”的模式;唐县在养殖户、制酒户、屠宰户、糖稀加工户中推广20立方米以上中型沼气生态家园富民模式;定州结合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猪(牛、羊)-沼气-蔬菜”模式;易县依托旅游资源,把沼气建设同文明生态村创建、发展农家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沼气生态旅游富民之路。
农作物秸秆转化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保定市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大型玉米秸秆还田机近12000台、小麦秸秆切碎抛撒机9000多台。今年“三夏”期间,全市完成小麦秸秆还田面积508.89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91.7‰创历史新高;预计大秋期间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可达300万亩以上。他们还推广了秸秆压块饲料和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积肥等多项技术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据了解,2007年全市有机肥积造和应用达到4500万立方米。利用秸秆压块饲料技术,全市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2万亩,秸秆青贮50万亩。今年青贮全株玉米达到40万亩,预计种植户可增效1.6亿元以上。
利用以作物秸秆为主的农业副产品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新型产业。每发展一亩草腐性食用菌,平均消耗40亩的作物秸秆。目前,保定市已形成了以唐县为主的杏鲍菇、金针菇生产基地,以顺平为主的平菇、鸡腿菇生产基地,以望都、满城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以易县、涞水、涞源为主的香菇等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农户的产业格局。秸秆利用也从刚开始的小麦秸秆发展到现在的青鲜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菇、杏鲍菇等许多食用菌品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食用菌行业辐射面和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由平原、半山区逐步向深山区扩展,全市涌现出唐县、顺平等几个食用菌生产万吨县和唐县雹水、齐家佐,涞水永阳等12个食用菌生产千吨,初步形成了30个食用菌专业乡镇、126个专业村,注册了“白玉”、“唐花”等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