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初探
2009-07-22韦芳
韦 芳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导向,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引导作用,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主动了,教师角色转变了。但是由于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认识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很多新问题,如追求活跃而失序、强化赏识而少趣、套搬形式而低效。作为教学管理者,现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出评述。
一、评价教师的教
(一)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科书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应充分考虑学情,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评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看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二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三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评教学目标的达成。一看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堂问题是否当堂解决,学生负担是否合理。三看教学效率,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就应该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继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摒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学习。评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从课堂中看到教师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
(三)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份好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体现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制订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教学的过程。评课要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和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符合逻辑,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接受,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否有个性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包括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语言表达,是否说普通话,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快慢是否适度,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能否熟练、贴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运用多种媒体,并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性,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与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
(五)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深入思考(防止被动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还要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适当调整变化,教师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二看教师是否关注学法指导,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三看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
(六)评教学的内容
一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内容的选择是否凸显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二看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是否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究问题的材料。三看教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科书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乐学。
(七)评教师的教学感染力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都应该是课堂中最活跃的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灵魂、课堂的核心。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课堂上,教师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真诚的眼神,不吝的赞许,暗示性的批评等,凝聚成教学的感染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评价学生的学
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看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就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一堂好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科书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所得,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一堂好课,教师会十分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应体现为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深化和拓展。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评课时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主要考查学生有没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堂上生成性问题,教师是否把握住了有价值的问题,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小的错误,被教师抓住了,将它看成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好课,教师必须要重视生成,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前者试图要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同时考虑教学应变,体现生成。所以一堂好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从教学的价值观或价值信念出发,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具体说,就是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点,即基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回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趣、有序、有效。因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