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施和谐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009-07-22梁贵东
梁贵东
教师在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善于引导、沟通的情感素养,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以“能”教人。只有具备良好“情、能”素养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和谐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为乐,走向成功。教师在实践和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增进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讲大气的育人之德
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教师要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和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大气的教师会淡化、纾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以高尚的道德引领学生,他们会为学生的进步而由衷地高兴,会以巨大的热情原谅、理解那些“问题学生”,等待学生成长,会在教书育人时做到换位思考,他们的教育行为背后折射出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从而使教学更为和谐。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大气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和谐的。和谐教学呼唤大气的教师。大气是一种品质、一种宽容、一种睿智,更是一种境界。
二、讲品位的育人之道
在一次“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学生心目中的高品位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特点:一是严而不厉,求而不苛,尊重、关心学生,与学生关系定位介于师友之间。二是善于理解,善于等待,善于避免和学生产生情绪对抗,善于变通。三是语言文明、慈祥善良,讲究仪表,形象儒雅。四是公正平和,对学生的小毛病不小题大做,不简单粗暴,不以势压人。五是有真才实学,知识广博,讲授重点突出,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学生的参与要求。六是自然地引入心理交流,能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七是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几种令学生钦佩的技艺,如书法漂亮、善于演讲、球技高超等。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形象和品位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非常注重教师的形象和品位的。当教师的形象和品位使他们心仪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和自豪感,并会极力模仿。教师的形象和品位是教师内在的本质力量,而外在形象则是内在本质最为直接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品位的教师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举手投足之间会释放出一种浓浓的书卷气。与人谈话交流时敦厚实在、和蔼可亲。讲文科课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才华四溢;在理科课堂上,精于教学构思,善于创设情境,化枯燥为趣味,变刻板为生动,或讲或练、或弹或赞,让课堂充溢着艺术和智慧的气息。学生不再游离于课程之外,他们信任、崇敬自己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会使学生产生被赏识的感激心理;对学生的批评,会使他惭愧,产生“我不该伤老师的心”的愧疚,又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减轻内心的愧疚感。教师以美好形象和高品位的学养去影响学生,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宽容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和谐的教育力量。学生坚信教师会引领自己走向成功,这时教学过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讲合作的育人之量
新课程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这无疑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致力于构建和谐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他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场所,能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对话的氛围,能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良好的对话合作拓宽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渠道,向教师与学生传递最快捷、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准确地进行课堂调控。教师可以直接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反应,直接听到他们的思维反应,直接发现他们的问题,直接评估出他们各种反应的质量。通过反馈矫正,缩短了学生理解知识信息的认识过程,也增大了课堂容量,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契机。在和谐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在观察中联想,在知识运用中回顾,在多种表述中比较,对疑难问题质疑,最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讲技巧的育人之能
首先,教师要有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技巧和能力。只有学生的心态、情感与教师的教学协调一致时,才会产生情感合力,和谐教学才会真正形成。情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情感可以向两极转化。当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产生共鸣时,师生情感向正极转化。此时,学生以学为乐,思维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和谐教学由此生成。而当教师的教法僵硬呆板、平淡无奇、毫不讲求技巧时,师生情感极易向负极转化。此时,学生处于低层次的苦学,思维压抑,大脑活动效率极低,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教师则由于失去了学生的协作,失去了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教学信心低迷,教学效率低下,同样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之中。
其次,教师要有诱发学生主动协作意愿的技巧和能力。运用“诱发意愿”的技巧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启发学生认知动机、调动学生认知兴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行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表达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和表现的机会,人人都有吸收知识的目标。此时学生心情舒畅,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自己的答案会遭到嘲讽、指责和挖苦,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和约束,使学生比较自由地思考并具有表达的欲望。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思维灵感的源泉。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存在着三种行为现象,即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行为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如精神专注,与教师配合默契;中性行为则指时时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小动作不断;消极行为是指那些干扰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难以进行的破坏教学环境的行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尽力扩大积极行为面,转化中性行为的学生,用暗示、转移注意力、排除诱因等方法,使其转化为积极行为。当课堂上中性行为面较大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检查自己的教学过程、心理交流过程,看一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文过饰非,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某些疏漏,会有利于扩大积极行为面,有利于和谐的教学秩序的形成。
三是提供50%空间与和谐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求胜心理就是力求成功的心理。具备求胜心理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有所成就,最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见自己成功的可能有50%的把握时。这是因为50%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意味着最大的冒险性和挑战性,这必将激发出他们最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余地,使学生可以预见到有50%成功的可能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本能,激发学生的协作意愿。教师启发的技巧如果成功,学生“力求表现”的求胜心理自然会十分强烈。提供给学生50%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能诱发学生的主动合作与参与意识。教学过程应留有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探疑。教师不苛求他们的探疑有多么高的水平或多么有价值,而是反复启发诱导。此时,教师所提供的50%的信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已成为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主体,真正感到获取知识是一个美好的享受过程。这一情感会迅速转化为反弹力,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满足于浅层次的理解,而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讲奉献的育人之心
在我们熟知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要素中,奉献精神尤为重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突然来临的时候,以谭千秋为代表的一大批教师,为保护学生安全挺身而出,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体现了道德楷模的良知和价值观,他们不辱师者的使命,用生命和血肉诠释了“教师奉献精神”的全部意义和内涵。教师应有高超学识和专业化的技能,但更需要高尚的奉献精神做基石。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与奉献观。这是对教师职业精神发展的本真要求。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严以律己,确立并坚定这样的信念:教书育人就是为我们的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鼓劲,为国家的富强奠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