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教育的那份宁静

2009-07-22

天津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育

贾 昆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六楼的一间普通办公室门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清晰地写着“段崇伟工作室”。推开门,可俯瞰校园的落地窗映入眼帘。段崇伟坐在窗户对面,宁静地守望着窗外的春华秋实。

成功路上的三个“风向标”

段崇伟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工作了18个年头,适值不惑之年的她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名师。从默默无闻的毕业生到在天津教育界有一定知名度的生物特级教师,再到“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第一期学员,段崇伟的教学生涯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而谦虚的她,把这一切归功于领导和学校给她提供的良好的机遇。

1991年,刚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的段崇伟如愿来到五十七中,出乎她意料的是,初出茅庐的她就被学校任命为高三年级生物教师。“那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三年级生物教师的负担,所以,我很幸运地在初次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段崇伟露出浅浅的笑容,一如桌边的兰花般淡定。然而,对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接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挑战大于机遇。不过,段崇伟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既然学校领导把这份工作交予我,说明了对我的充分信任,我更加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段崇伟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为了能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生物教研组组长王鹤梅老师的引领下,她开始频繁地做公开课,并且精雕细琢,不放弃任何机会。她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演练基本功的最佳时机,甚至比学生还珍惜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回忆起第一次做公开课时的情景,段崇伟依然历历在目。那是刚走上讲台的第二个月,她参加了河北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比赛。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时间的段崇伟,在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未能完成教学任务。匆匆收尾的场面至今还在段崇伟的脑海里徘徊。尽管如此,崭露头角的她还是荣获了比赛的二等奖。正是这份不期而至的荣誉,给予了她极大的鼓舞。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和王老师的悉心培养,段崇伟终于能够轻松面对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自如驾驭生物学科的每一次教学。但是,随着工作不断地深入,她开始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产生疑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够像她那样驾轻就熟地展开教学已实属不易,不过段崇伟没有满足,她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技巧,无非是上演一场王鹤梅老师的模仿秀,尽管逼真,却没有自己的风格。如何才能将别人的教学经验纳入自己的思路,如何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带着这些疑问,段崇伟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段崇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不仅通过反思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始在教学的同时,开展了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她先后承担了“如何利用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将概念图学习策略引入生物教学”等国家级和市级课题。她坚信:一个真正的好教师,绝不是一个“教书匠”;做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才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经过实践与研究的不断结合,如今“师生互动、探究创新”,成为段崇伟教学的特色。

不久前,作为首期学员的她,参加了“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段崇伟收获颇多。“一是开阔了眼界,让自己能更主动地看待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吸收南北专家的各种观点,领悟教育之精髓,融会贯通,学为己用。”这一次,她的笑容里更包含了几许谦逊。因为在这次培训中她看到了自己与真正的教育大家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坚定了自己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努力的信心。

从适应到创新的“劳动模范”

段崇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满怀激情,追求教育理想,希望做一个理想的守望者。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常常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教育的现实……于是有了‘匆匆又匆匆的感觉,有了机械的重复劳作,在繁杂琐碎之中思想似乎偏离了理想的轨道,也跟着繁杂琐碎起来。”

这短短的一席话勾勒出了段崇伟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理想与现实,也几乎成为她“每日必三省吾身”的主要内容。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素质教育绝非一蹴而就,在这条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道路上,她也曾踟蹰过、徘徊过。

如何改变教学观念,摒弃重复的、机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成为了段崇伟工作的重中之重。

她说:“其实这两者看似很矛盾,但并非存在绝对的界限。”在不断地前进和摸索中,她逐渐领悟到突破旧观念、掌握新方法的关键。“提高学生成绩的本身也是对学生领悟知识能力的一种培养。生物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各种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段老师如是说。

在段崇伟看来,一味地耗时费力、不计效率地埋头苦干,未必能教出好学生。1998年的“两省一市”课改中,寻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的她,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始尝试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过程式教学”。她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单纯地了解知识,还要追根问底,探寻知识产生的过程。遇到教科书中那些关于知识发现的课题,段崇伟就引导学生设计生物实验,像科学家一样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她率先试行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全市生物教学研究中产生了轰动,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和教授的高度评价,她本人还应邀到河北、山东等省为教师们作展示。很快,这种教学模式以课例的形式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成培训全国生物教师的音像教材,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

然而,“过程式教学”在彼时方兴未艾,而生物学科又很强调实验操作,所以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起来仍然存在很大困难,这使得段崇伟和她的美好理想再一次陷入困境。

“好在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倔强,越是困难大就越是要克服。”也许是理想的光辉再一次照亮了她前进的道路,也许是学生逐渐被培养起的学习兴趣正在支撑着她继续前行。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了更好地实践“过程式教学”,无论是选择实验材料,还是运送、保管实验器材,段崇伟都亲力亲为。一次幼苗实验,为了确认哪种材料更合适,她和学生们先后尝试了玉米、大豆、小麦等多种作物,为了确保幼芽持续不断地生长,他们每天都进行栽培试验。公开课要在市教研室录制,段崇伟便将这些盆盆罐罐悉心装进自己制成的小箱子里,一一保管好。她知道,自己呵护的这些幼苗不仅是实验过程中的“道具”,更饱含着师生们的理想和付出。当玉米幼苗最终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时候,她和学生喜笑颜开。段崇伟此刻深深地感到,自己栽下的这一茬又一茬学习方法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慢慢发芽,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不仅如此,段崇伟还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模式,她大胆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原本是语言学习中常会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段崇伟经常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变为所用。

“教育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看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所以我经常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段崇伟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等12部教师用书中被采用,她多次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参与生物新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与修订工作。此外,她承担的“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研究课题也获得市级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生物实验与创新》等12篇论文先后在《中小学教材教学》、《生物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

段崇伟不仅注重对生物实验的研究,而且把实验看作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她经常带领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共同探究,鼓励他们对现有的知识不满足,对已有的结论不轻信,就是对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也敢于大胆质疑。当她带领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素发现时,学生对一系列经典实验中经常提到的“胚芽鞘尖端”这个概念产生质疑,提出一系列疑问,胚芽鞘尖端究竟从何处算起,它有多长呢?她和学生以玉米胚芽鞘为材料,巧妙设计了实验,终于测得胚芽鞘尖端为2mm,对经典实验所没涉及的部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这个由她辅导、由学生们设计并实施的“探究玉米胚芽鞘尖端”的实验,获天津市首届创新比赛一等奖,她本人荣获创新指导一等奖。

2008年,河北区教育局为段崇伟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屋内简易的布置不能掩盖工作的繁多,但段崇伟乐此不疲。她渴望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年轻教师分享,一如当初她走进五十七中所收获的那些谆谆教诲一样。她在学校肩负起了承上启下的带头作用,在全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配合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段崇伟也收下了校内外多名得意门生——他们都是年轻的业务骨干。段崇伟时常告诫他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埋头苦干的“劳动模范”,更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我们要对教育理想保持一份矢志不渝的坚持。立足教育的现实,拿出自己的勇气,坦然面对,义无反顾,坚持探索。既然学校、家长、社会很需要好成绩,那就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好我们的有效教学研究,从适应到创新,向理想进军。”段崇伟如是说。

爱生如子的“美丽心灵”

段崇伟拥有18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她还在教育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和本刊记者接触之前,段崇伟曾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她的事迹先后以“爱生如子的女教师”、“有一种执著叫热爱”为题在《天津日报》等报刊上登载。

“大家过奖了,我只是尽我应尽的职责,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信奉“有爱才有一切”的段崇伟低调、内敛,却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爱的教育。

有一次,段崇伟正在上课,突然发现一名头缠纱布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她心里一沉,凭借往日对这个学生的了解,知道他又惹祸了。通过询问,果不其然,这个学生和同学发生冲突,被打得头破血流。段崇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避免他和其他学生再次发生摩擦,段崇伟主动承担起护送这个学生回家的任务。她说:“我不希望和他处在对立的位置上,而是真心想和他成为朋友,让他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无论段崇伟多忙,只要一放学,就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个学生身旁,并且一路上不断地开导他。“他需要治愈的不仅是头上的伤,还需要弥补心理上的伤痛。”

2003年夏天,正值高考前夕,“非典”肆虐,许多学校放假停课,当段崇伟得知有一个“学困生”四处求援却无人应答时,她主动来到这个学生家中为其辅导功课。也许是归功于她独到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她的勇敢和无私感动了学生,高考前,这个学生的生物成绩从原先的30多分一跃达到班级平均水平。高考估分,这个学生主动给段崇伟打电话,激动地说:“段老师,请您放心,我考上大学肯定没问题!”段崇伟或许没有意识到,她给这个学生带去的不仅是成绩的飞跃,还有自信心的极大提高。

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如果说这就是教师的职责,那么段崇伟的所作所为就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如果说这就是爱的教育,那么段崇伟不遗余力地奉献就是对爱最好的注解。

守住教育的那份宁静,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用爱呵护着自己的岗位和学生,这就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荣耀。段崇伟做到了。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题解教育『三问』
第12话 完美生物
做个怪怪长实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