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文学的“思想能力”问题

2009-07-22王光东

文艺争鸣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世纪人性现实

第二个问题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文学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提出了“纯文学”的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反抗“文学的政治工具化”过程中产生的,当时为了获得“文学”表达的合法性,突出强调人与外在政治规范的对抗以及文学自足的内在特质,这种“自足的内在”特点在1980年代是包含有强大的现实力量和针对性的,它的意义在于恢复“文学的审美性”特质,把文学从非文学的工具论中解放出来,在今天仍然强调文学的“自足”和“内在”,仍旧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今天许多非文学的力量仍然对文学构成强大的压抑,这也正是今天文学的复杂性所在,文学理应对这种复杂的现实做出思想的回应,但由于某些作品把这种“自足的内在”和消费意识形态的私人性、物质化、欲望化相联系时,这种“文学的内在性”同样暴露出抽象性的弱点,因为在这种联系中,“内在性”与“私人的欲望”具有某种同构意义,成为“个人”的自言自语,也就弱化了思想能力在作品中的呈现。由此,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内在性”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和外部世界始终有着深刻的有机联系,就是西方文学中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也是以对“庸俗社会”的否定建立起了与现实之间的有意义的关系。

影响新世纪以来文学思想能力的表达因素,除了如上两个方面之外,当然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如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显然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世纪以来的一些优秀作家,并没有对消费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日常生活取一种简单的认同和肯定的态度,而是在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中,思考着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呈现形态以及人的行为方式,通过“人”的理解,表现出把握现实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想的力量。譬如阎连科的《受活》、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尤凤伟的《泥鳅》等等。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多数作家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精神准备,采取了回避当下生活的态度,有的从历史的角度继续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有的则以更加遥远的历史题材寄托个人情怀,淡化地处理个人理想与现状的尖锐冲突,既使一部分新生代作家与当下生活保持了近距离描写,也大多局限在个人的狭窄生活空间(陈思和语)”。在此情况下,新世纪以来所出现的这些长篇小说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不仅“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浮沉起伏、生存困境、精神冲突进入了作家的思想视野,而且表现出了作家以独立的思想认识生活、把握现实的能力。虽然由于作家经历和审美倾向以及生活经验的差异,对现实的表达、人性变动中的复杂性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有水平高低之分,譬如有些作家在进入现实层面的叙述时,人物形象有时流于粗疏和观念化,对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理解,但是他们艺术世界中的“人”具有了较为浓郁的、鲜活的生活气息,现实文化因素不仅拓展了作家自身的思想视野,而且使艺术与现实中的“人”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开阔、复杂、丰富的境界。贾平凹的《秦腔》和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两部作品。《秦腔》是一部当代“经典”,人性在现实生活巨大的变动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人与土地、人与城市、人与人、人与历史的诸种纠缠鲜活地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形态,呈现出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人的辛酸和痛苦。《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部新世纪的风俗画卷,它从一个小孩的眼睛,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小镇发生的种种混乱而又富有生机的生活场面。在这里已有生活秩序被搅动后,相对稳定的人性、伦理、道德也开始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不愉快的碰撞,每一次碰撞后的和解都是人性向善的一次调整,就在这种调整过程种,文学与当代现实保持了深刻的内部联系。这两部作品证明:只有人自身的现实存在,还有他周围的外部世界和日常生活,同时进入作家的意识视野,共存于作家发现的艺术世界中,人性呈现的因果因素和发生学因素才能得以理解,艺术的审美力量和思想深度才能得以呈现。

文学的思想能力自然与多种因素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作家从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理解和认识目前的生活。从认同消费意识形态的主场去理解生活,肯定是以日常生活的物质满足为描述对象,将审美兴趣转向私人生活的物质方面,这样的写作不仅忽视人的精神世界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性,而且会遮蔽对当代社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一个作家的思想能力的获得需要一种民间立场。所谓民间立场就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叙说老百姓的故事,依据民间的思维方式理解民间的生活。一个作家有了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肯定把现实包含于思维之中,获得深厚的思想能力,因为老百姓构成了一个时代的主要力量,他们生命经验、情感的表达过程,就是人在现实中挣扎、生存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只有与民众处于同一文化价值的言说过程中,才能理解、发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精神渴求和生活的真相,才能发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文学的思想能力”产生的前提。《秦腔》、《受活》、《生死疲劳》等优秀作品就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由上论述可以看到:在一个文学被“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所影响的时代,文学的思想能力虽然遭遇了许多新问题,但真正优秀的作家仍然具有穿透现实、揭示生活真相的艺术能力和思想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优秀作品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注释:

(1)(4)陶东风:《告别花拳绣腿,立足中国现实》,《文艺争鸣》2007年1期。

(2)(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5、6页。

(5)陈思和、王光东:《文学能否面对当下生活》,《文汇报》2002年5月13日。

[本文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30101]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新世纪人性现实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逼近人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