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知识产权为水电之都注入创新之源
2009-07-21徐晓红
徐晓红
宜昌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华荣获”全国专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古时的宜昌由此得名夷陵。
“三峡的门户,川鄂的咽喉”。今日的宜昌依然神秘诱人。
古代的宜昌是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的一次次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战争,使它的城镇史与战乱兵祸难舍难分。不时可寻的 “三国”古战场遗迹更加渲染了它的源远流长。
现代的宜昌集古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城市于一体,以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赢得“优秀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城市”等盛荣,备受世人瞩目,更以“水电之都”著称于世。
宜昌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近几年来,宜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真正成为“宜人之地 昌盛之城”。
古老的宜昌,新的活力之源在哪里?
宜昌的带头人感慨地说:知识产权是水电之都的活力之源。
宜昌,在全国知识产权领域大名鼎鼎。全国首个地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宜昌-中国水电”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专利技术(宜昌)展示交易中心;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中国(宜昌)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相继在宜昌挂牌成立。
宜昌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华,在全国知识产权领域也是大名鼎鼎。在全国知识产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唯有她得到吴仪副总理亲自授予的奖状,成为等同于省级劳动模范的全国知识产权先进工作者。
宜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优秀成绩源于广大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努力,更源于宜昌市委、市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充分认识。市领导们强调:知识产权拥有水平和运用能力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则是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
一、扎实地擂实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石
宜昌的知识产权工作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踏实。工作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成效在一点一滴地积累。
1999年提出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依法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2001年宜昌市专利管理局更名为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赋予主管全市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职能;
开展了首届“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近20家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参加了 “全国知识产权百题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了首届“稻花香杯宜昌市知识产权知识电视大赛”;
举办了全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成为全国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最早的城市之一,至今已连续举办了7届青少年科技节,在中小学开设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教育课程,鼓励中小学生申请专利等做法在全国首开先河;
邀请中国知识产权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联合组成“专利工作荆楚行”采访团到宜昌采访,激励三峡开发总公司、枝江市、安琪集团等重点企业专利技术实施及转化状况;
宜昌市知识产权局完成了专利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审查及行政执法证件换发工作,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被评为湖北省2001年度专利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宜昌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制度,健全了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以市知识产权局为核心,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为支撑,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的工作体系。专利工作首次列入科技部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考核内容。这期间,宜昌知识产权工作在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规范专利行政执法、促进专利实施、加强青少年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四个方面突出了工作重点;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无假冒专利示范商场”活动;
全省同类城市中率先设立每年20万元专利奖励资金,大力扶持优秀专利技术产品的创造和运用;
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发布了《宜昌市专利管理办法》;出台了《宜昌市科技发展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宜昌市对外贸易专利管理暂行办法》、《宜昌市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宜昌市商业企业专利商品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宜昌市专利广告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出台《宜昌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监督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工作,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2004年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挂牌建立;
2005年成为全国唯一首批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的中等城市;
倡议发起了“青春与知识产权同行”全国青少年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知识产权、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在宜昌建立“宜昌·中国水电”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2007年2月,国家专利技术(宜昌)展示交易中心在宜昌高新区创业中心挂牌建立。成为全国首批18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之一,初步形成交易便捷、管理规范、运营高效的具有水电产业特色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体系。
市政府出台了宜昌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聚焦知识产权的1号文件《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从优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推进创新成果产权化和产业化、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培训力度四个方面,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
市知识产权局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15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办案规程》和《专利行政执法办案规程》,加大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以及其他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2008年9月,中国(宜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宜昌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是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契机
宜昌作为全国首个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的地级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这归功于宜昌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为争创工作是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难得契机。为了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了一系列工作。
组织保障: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郑超同志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使全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构实现了有效整合,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讨论和修改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市政府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和动员大会,对知识产权工作尤其是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列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市政府还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全面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市委、市政府加大考核力度,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考核的重要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
政策完善:发布了《宜昌市专利管理办法》、《宜昌市科技发展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宜昌市对外贸易专利管理暂行办法》、《宜昌市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宜昌市商业企业专利商品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宜昌市专利广告管理暂行规定》、《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推进创新成果产权化和产业化、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培训力度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培训:宜昌围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目标,陆续开展了全国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事迹巡回宣讲活动、“青春与知识产权同行”全国青少年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三峡职教杯”知识产权文化大专辩论赛、评选专利产业化十佳企业和优秀发明人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不断掀起知识产权宣传高潮。结合水电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挂牌等重要事件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同时通过开设专栏、拍摄电视专题片、开通广播热线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从不同侧面反映宜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被纳入党员干部轮训、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宜昌多次承办全国、全省范围的高层次培训班,知识产权部门多次深入企业和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在高校和中小学推行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拓展知识产权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激励创新: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发明专利、企业专利和国外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加强对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的专利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帮助和引导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切实提高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大力支持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宜化、安琪、兴发、三新磷酸等骨干企业共向29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指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增强集成创新能力。继续对中小学生实行减免专利申请主要费用的优惠措施,鼓励中小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发明创造理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规范服务:市知识产权局出台《宜昌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监督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工作,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发展空间。三峡专利事务所在不断提高专利代理质量的同时,相继开发了电子申请、商标代理、计算机软件登记等服务项目;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也增设了数据库设计、项目研发检索、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咨询等服务功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左二)向宜昌市市长郭有明授牌
左一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
严厉执法: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方案,知识产权、工商、版权、技术监督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多次对大型商场、商品批发市场及食品、医药领域等重点环节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市知识产权局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15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案件移送制度,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定期召开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掌握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动向,依法查处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专利行为,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诈骗行为。市知识产权局通过制订《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办案规程》和《专利行政执法办案规程》,建立案例档案,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具体措施,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在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的同时,宜昌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全国50个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城市之一,建立并开通了“12312”知识产权投诉电话、“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网”,24小时受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和知识产权侵权举报投诉,并批准成立中国(宜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战略明确:宜昌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突出“水电之都”的实际,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通过研究制定水电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水电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推进专利产业化水电试点基地建设等重要手段,为做大做强水电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水电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组,水电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初步完成。水电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初步形成以高速稳定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和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的功能齐全的水电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国家专利产业化水电试点基地充分发挥水电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以宜化、安琪、兴发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壮大了三新磷酸、燕狮、采花毛尖等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依靠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发展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化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促进转化:宜昌还以全国专利技术宜昌展示交易中心为龙头,构建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交易便捷、管理规范、运营高效的具有水电产业特色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体系。2007年11月,市知识产权局与展示交易中心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宜昌分会场活动。活动期间,共有132项专利技术项目参展,涉及化工、机械、环保、节能、生物、电子信息以及农业、生态种植等领域,参观人数达3000多人。现场转让专利权1项,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技术合作开发合同各1项。2008年11月,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宜昌市知识产权局与展示交易中心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专利周活动,共有158项专利技术项目参加集中展示交易活动,涉及全市水电、化工、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环境保护、节能、生物以及农业、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共签订2项专利权转让合同和3项专利使用许可合同以及3项专利技术项目合作开发意向协议。
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奋斗,宜昌荣获“全国第一个地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及各级知识产权工作者并没有感到轻松,反倒深感责任重大。他们要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制环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宏观协调管理,形成完善、规范、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和现代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建设创新活力强劲、转化渠道顺畅、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创新创业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和谐城市中的创新推动作用。
(作者为宜昌市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