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合群当任务

2009-07-20

家庭·育儿 2009年7期
关键词:合群毛毛群体

徐 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向、合群成了好孩子的一种标准。看到孩子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父母就会很开心;看到孩子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总是独自玩耍,父母就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性格会孤僻。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顾虑呢?又该怎样让孩子融入群体呢?

我们为什么希望孩子合群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成功啊!可我们看看名人们的传记,一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并不都是很合群的啊!其实,合群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快乐,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目标。所以,即使孩子总是单独玩,父母也不需要太担心。一个幼儿要掌握与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技巧是要花费一定时间的。

大多数的孩子到了两三岁后就会有“社交”的需求,这时候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去实现。如果小家伙没有这种需要,包括很少赖着你。别着急。没什么,那只说明你有一个很特别的宝宝。你是以放松的心态还是紧张的心态来对待宝宝“合群”这件事,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让我们来听听好妈妈和坏妈妈的不同做法吧!

准备阶段

对宝宝的认可和引起宝宝对群体的好奇,是帮宝宝合群的重要准备。不要在宝宝没有任何准备和需求时就愣把宝宝推向群体。如果你让宝宝觉得进入群体就意味着更多的责备,甚至失去你的爱,那无异于在你宝宝迈向群体的道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

好妈妈的话:

“宝宝,你这个游戏玩得真好,有机会可以试试教会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宝宝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要有自己的朋友了。”

宝宝的想法:“教别人会很好玩吗?朋友是什么?真有趣。”

坏妈妈的话:

“你看看人家毛毛总和小朋友一起玩,毛毛真棒。”

“别老跟妈妈玩,去,跟小朋友玩去。”

“你这孩子,这么胆小,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宝宝的想法:“为什么偏要跟小朋友玩?妈妈怎么爱毛毛不爱我了?我可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和他们在一起,妈妈总是说:‘你看他这好,她那好,我就都不好了。”

过渡阶段

孩子开始对他人的游戏感兴趣,是孩子开始有社交需求的标志。这个时期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对群体活动的兴趣。就如上边的好妈妈那样,在孩子观看的同时,向孩子解释游戏的方法或规则,当孩子掌握这种游戏的技能时,他就会乐于参与其中了。而过于希望看到宝宝能和别的孩子一样玩得很开心,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胆小或缺乏交往技能,由此而不断地指责孩子,甚至采取强硬措施让孩子参与,最终孩子可能会站在其他孩子中间,但会因为不知所为而感到害羞,形成在群体活动中的不良记忆,影响以后的合群意愿。有的孩子会在群体中胡乱闹一番,引起其他孩子的排斥。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失去对群体的兴趣。

好妈妈的话:

“那些小朋友玩的是……你慢慢看看吧,我相信我的宝宝看看就会的。”

“我们来练习一下怎么加入游戏吧。”

宝宝的想法:“原来是这样啊!我也可以试试。妈妈帮我练,一点都不难。”

坏妈妈的话:

“就知道看,你也过去跟他们一起玩儿啊!”

“真没办法,总是这么胆小!”

“就知道在旁边偷着乐,没出息。”

宝宝的想法:“本来赏得挺有意思的,想看看,却总是挨批。算了,不看了。真扫兴!”

巩固阶段

让宝宝更多地看到“社交”的快乐或是麻烦,就是在促进或阻碍宝宝的合群。戴上“我很会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标签,会让宝宝最终成为社交能手;然而,你的种种担心和批评,最终会转化为孩子对社交的恐惧。一旦宝宝戴上“我胆小,我不敢和别人玩”的标签,宝宝的合群就可能成为奢望了。

好妈妈的话:

“你好像很快就能和大家玩到一起,你真棒,怎么做到的?”

“宝宝,你的人缘真好,总有人跟你打招呼。”

宝宝的想法:“妈妈都看出来了,大家都和我好。跟大家在一起真好。”

坏妈妈的话:

“宝宝,跟他们玩,他们有没有欺负你啊?”

“小心点儿,别让小朋友把你的新鞋子踩脏啊!”

“你怎么这么傻啊,光让他们玩你的玩具。看,都玩坏了!”

宝宝的想法:“和大家一起玩看来是一件危险的事,还是自己玩吧。”

猜你喜欢

合群毛毛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坚持做自己就是不合群?
莫在“合群”中寻找存在感
中间群体
不合群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