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与蔡伦的默契
2009-07-18李铁生
李铁生
世人皆知,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东汉时期的蔡伦被公认为世界造纸技术的发明者,公元105年被认定为纸的诞辰。蔡伦在宫中主营御用器物,在兵器刀剑上有着出色的改进与创造。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溪水内漂浮的絮状物,晒干后成片状,受到启发,便选用富含纤维的树皮、旧鱼网、麻布头等作原料,将其剪碎,加入石灰蒸煮使之成为浆状物,再以竹蔑捞出晾干,然后将其一张张地揭下来即成为最初的纸。后来加以改进,在纸浆中加入纤维更长的残絮增加纸的韧性,并盖了烘焙房加热,用以快速烘干四壁上的片状纸浆,造出实用-陆更强、质量更好的纸。他把这种纸献给汉和帝后还升了官。纸张在中国使用后,陆续向周边国家出口。开始时中国对造纸技术严格保密,大行技术垄断,直至公元285年造纸技术才传到了朝鲜,后至日本,唐朝时代传入阿拉伯,稍后传到欧洲,并取代了那里流行使用的羊皮或牛皮制作的皮纸。造纸术的传播使得世界上的文化得以传承、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人类发明造纸术是经过观察、思考、辛勤劳作并不断改进而成功的。无独有偶的是,在自然界的动物类群中有一类昆虫——胡蜂(即马蜂或黄蜂)却能无师自通地有着造纸的本能,而且,较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至少要早上千万年。据知,胡蜂总科类群起源于26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胡蜂经过多年演变已成为一类进步程度较高的捕食性社会昆虫。目前已知全世界有5000多种形态各异的胡蜂,其中约有一半的种类平时独栖生活,只有要产卵时才筑巢将卵产在其中,这类蜂被称为蜾赢蜂类。蜾赢蜂的巢主要用泥做成,多呈中空的壶状。成蜂捕来其他的昆虫幼虫,先将其蜇刺麻醉,然后置于巢中供蜂卵孵化的幼虫食用。待蜂幼虫成蛹、羽化后破巢而出,依然过独栖的自由生活。
另一半的胡蜂种类则与蜾赢不同,它们筑有一个共同生活的纸质的蜂巢,不同类群的巢彤状各异,有长条状的,有舌状或圆盘状的,其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类胡蜂,其巢为十几层,巢片为圆形,上下联系在一起,外面覆有一层包被将整个巢片包起来,仅侧下方留有一个同出入口。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不断蜇人惹祸的就是此类胡蜂。
这类胡蜂的纸质巢是怎样筑起来的呢?原来雌性蜂在头年秋季与雄蜂交配受精后,即抱团越冬,直至翌年春季气温达17℃时,开始建巢。它们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建巢地点,以分泌物筑一坚巢柄,然后外出咬啮树干等植物表皮,以强壮的上颚将其咀嚼成糊状,如若树皮过干则要寻找水源吸取后咀嚼,使嚼烂的“纸浆”更有韧性。巧的是胡蜂咬取树皮及咀嚼工序与蔡伦造纸过程相同,恰似不谋而合。胡蜂将咀烂的“纸浆”用前足和上颚在巢柄下开始构筑六角形的筒状巢室地,并由基部逐渐向外延伸,最后筑成失巢。室壁很薄,干得很快,且不易破裂,这是由于混有胡蜂本身由口中分泌的液体的缘故,看起来其质量尚优于蔡伦开始时所造的纸。胡蜂每建一个巢室即产八一卵,卵经幼虫、蛹的阶段发育成一只成蜂,然后便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达的筑巢过程。胡蜂就是这样,在本能的作用下无师自通地营造自己的生活、生育中心。胡蜂营造的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纸房子,其颜色多以棕、灰并带有花纹的为多,这与咬取的纤维物的颜色有关。
如果蔡伦在发明造纸术之前曾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胡蜂造纸以其技术之成熟,质量的常年稳定,将其视为“始作俑者”当不为过,虽然其品种单一,而质量也多年来曾改进过。(文章代码:1310)
责任编辑蒲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