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境文学”走俏日本?
2009-07-17
本报特约记者 戴 铮
日本文坛最负盛名的第141届芥川、直木文学奖7月15日晚在东京筑地的新喜乐揭晓,今年44岁的矶崎宪一郎以《最终的栖身处》摘得芥川奖的桂冠,此前夺标呼声颇高的伊朗女作家西琳·内泽玛菲则与大奖失之交臂。59岁的北村薰则凭借小说《鹭与雪》将直木奖收入囊中。
去年,矶崎宪一郎曾以小说《眼与太阳》入围芥川奖,最终仅以微弱票数败给了华人女作家杨逸。本届获奖作品《最终的栖身处》写的是经历过几次婚外恋的某制药公司职员,在得知有了女儿后,终于悟出自己身上的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妻子度过了10年的婚姻生活,最后决意离婚,如果将要分手的那个夜晚妻子没有吐露怀孕的消息,他将失去自己最终的“栖身处”。作品探讨了现代人与自己的家人和事业之间的距离,明显带有回归家庭的意味。直木奖得主北村薰曾6次入围直木奖。本届获奖作品是一部短篇推理小说集,由《鹭与雪》、《不在的父亲》和《狮子与地下铁》三篇构成。
29岁的伊朗女作家西琳·内泽玛菲凭借小说《白纸》入围芥川奖,如果她成功摘得桂冠,芥川奖这一日本纯文学的最高奖项将首度落入非汉字文化圈的作家之手。《白纸》此前曾荣获第108届日本文学界新人奖。联想到去年中国旅日女作家杨逸在获得芥川奖之前,也是先拿文学界新人奖“垫底”,人们自然对内泽玛菲寄予了厚望。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比较擅长具体、细腻的个人感情与内部心理变化的描写。这种文学倾向,让很多文学奖评委感到日本年轻一代的目光过于“内敛”,描写过于纤细。芥川奖评委们承认,近年来的日本人获奖作品多从平静的日常生活入手去刻画咀嚼微妙的人际关系,缺乏以宏大历史为背景的作品,而杨逸和内泽玛菲的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日本评论界将母语非日语的作家用日语创作的作品称为“越境文学”。有报道称,外国人写的日文小说连续获日本文学大奖,其背景与今天日本社会人口的复杂化有关。据统计,如今日本每20对新婚夫妇中,就有1对是国际婚姻。而日本居民中外国人也日益增加。今天,在东京的池袋、新久保、新宿等繁华街区,中国物产店、韩国物产店鳞次栉比,街头到处都能听到中文、韩语等外语。
日本的文学奖评委认为,母语为外语的人写日语小说,给日语带来了新的活力,如杨逸的日文小说中有很多“中文式日语”,反而让某些评审委员耳目一新。例如她在日文小说中用了一些中文惯用的表达方式“东方露出鱼肚白”“喝西北风长大的”,都让日本人十分惊讶。芥川奖评委高树登子说,外国作家的日语表述让日本人面临选择:如从负面因素考虑,可以说是错误的日语表达,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则可以说是给日语带来新型的表现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日语非母语作家以日语写作,对日语表达方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龙在《每日新闻》上发表评论说,日本的文学奖不应限定在日本,将来应该包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教授土屋胜彦也表示,今后中国、韩国,还有日裔巴西的越境文学作家,最有可能在日本文坛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