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板救人
2009-07-16王友元
王友元
报社的文字记者,总夸我们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抢新闻是快捷,简洁和直接,到现场打开机子,啥都明白了。
这次,我真正领略了报社文字记者的优势所在。
前天晚上,台里接到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说大桥下,有位中年男子跳到江中舍身救人。
当时,正是我值班,我急忙背着摄像机,开车赶到大桥下。围观的人已经散去。我问了几个行人,他们都说不知道。我问大桥不远处的一位守自行车棚的老大节。他说人早已救起,有位女记者,开车把他们都接走了。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抢新闻,就像找对象,可遇不可求,我没有拍到救入的镜头,又无法采访到当事人,这回是空跑了一趟。我失望而归。
昨天早上,我翻开当天的晚报,一个十分醒目的标体,让我大吃一惊:《余老板舍身跳水救人》,原来那位救人的中年男子竟然是一位做生意的老板。说心里话,我对做生意的老板存有编见,他们有了钱,就是吃喝嫖赌的煽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好事与他们不沾边,坏事样样都有他们的影子。余老板救人的本身,远远超过了单纯救人,余老板这个身份,太有新闻价值了。这位余老板让我感动了。
我们台新闻部主任,看了晚报,对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说我做事马虎,缺乏钻劲,缺乏敬业精神。这么一条重要的社会新闻在你手上漏掉了,小心让你关机啰。
我们大多是聘用的记者,‘关机是辞退的意思,是部主任对我们记者说的行话。我羞愧难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从报纸上得知,昨天到现场是晚报女记者小刘,我们是老熟人。我急忙用手机与她联系上了。小刘说,白天要完成报社的采访计划,说好晚饭后,她带我去找余老板采访。我问余老板的住址。小刘说:我昨晚只是在车内急忙采访他救人过程的。然后,我们就把救起来的那位高中生毕业生送回家了。报纸上已说了,他是今年高考落榜的学生,非常悲观,因而了产生轻生念头,这个高中生就不必采访了,免得伤害他。我与小刘约好,到时,在大桥下的十字街头等着,不见不散。
我白天还是想到大桥那里去找找昨晚的围观者,再仔细了解一下情况,收集点素材。
开车到大桥下,摄像机放在车内,空手到江边转转,看见一些晨练的中老年人。正准备回家,我急忙过去问了几位大妈,她们都说不知道昨晚的情况。我又去问一位手握木剑的老节节。这位老节节说,他昨天也不在现场。但他却发表了一通感慨。说围观那么多,有个把人见义勇为,这事我相信,可能有,很难得,值得宣传宣传。你要说是老板不要命地救人,那是鬼话,晚报我一早就看了,那是记者蒙人的,现在的这些记者呀,也太水了,听了风就是雨,瞎写乱编。
老大节的一席话,让我产生共鸣,正因为如此,余老板救人的新闻,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晚饭后,我提前半小时赶到十字街头等晚报的小刘。我刚到一会儿,见东街口突然跑出许多人,他们背的背,扛的扛,有的还推着三轮车,这些人非常惊恐……我本能地打开摄像机,新闻往往是可遇不可求,说不定这里发生了什么,让我碰上了。
只听见跑出来的人乱喊乱叫。有人大喊:鬼子来了,乡亲们快跑呀。
我这时,把摄像机的镜头推到东街口。看清了,那些跑出来的人,几乎都是一些摆地摊的下岗工人。
我扛着摄像机往东街口靠近,见街内有摊主与城管执法人员正发生冲突,扭打在一起,街边一片狼藉……
这时晚报的小刘来了。我们一道向东街走去。
街中心的两部货车上,堆满了小桌椅、油桶改装的炉子……
在路边的一辆四门六座的车上,用塑料布或者床单卷着大大小小的包袱,里面露出各式日用小商品。车边有个男子正要上去抢回一个包袱,被执法人拉住,手是发生了扭打。
我正准备拍摄那男子的面部特写镜头时,镜头突然被遮住了,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小刘按住了我的摄像机,她轻声对我说了一句:这个男子就是余老板。
责任编辑张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