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习题课合作学习的实践模式与思考
2009-07-16张海其
张海其
摘要习题课传统的处理方法简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了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处理生物习题课的一般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习题课合作学习学习模式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生物课改全国上下如火如荼,但改革春风眷顾的往往是新授课、复习课等理论课,而习题课俨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上不了台面的教学一环。而实际上,从纯知识的角度看,生物习题具备信息量大,逻辑性强,能力要求高等诸多特点;从教学时间来看,习题课占有相当多生物教学时间,因此,生物习题课理应成为贯彻新课标思想的重要教学阵地,成为最终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重要载体。
然而,生物习题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传统生物习题课,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练习一评讲一订正”的三步曲模式,即学生做完习题后,选择题涂卡,通过机读,完成答题统计,非选择题,抽样或全部批阅,然后手工统计,然后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问题逐题讲评。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机械、简单、枯燥,自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1生物习题课合作学习实践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习题课合作学习的一般模式,具体实施的程序如表1所示。
2生物习题课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
在大多数地区,新课改的推进已经渐趋理性和成熟,什么样的课改才会被广大教师乐于接受并会自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课改如果做到既符合新课标精神,又有利于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升学,自然会应者云集。笔者认为上述模式基本符合这一要求,表现出了多方面的优点。
2.1可操作性强
表1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这些步骤中特别关键的是备课这一环节,批改习题时要思考:什么知识点错误率高?基础差的学生容易犯什么错?基础好的学生又会犯什么错……批改习题后教师还要针对重点易错题准备一些变式训练题。试举一例:图1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 )
A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B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ABD。
这是南京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中的第21题,这一题难度大,错误率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设计以下变式训练题加以巩固。
变式题:图2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请据图回答:目变化示意
(1)该细胞中DNA解旋主要发生在是___________段。
(2)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在是________段。
(3)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该细胞主要在是_________________点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出现不同基因的变化可发生在是__________段。
(5)从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单个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时期是
答案:(1)BC(2)AD(3)着丝点一分为二(4)D CD(5)D FG
2.2参与范围更全面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即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上述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全员参与,并且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真正可能实现“知无不言,疑无不尽”,人人学有所得。不仅给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班级里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学困生群体,这一模式让教师有相对足够的时间关注他们,促使他们在思维中体会到科学之美和获取到知识的快感,也许,他们从此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学习兴趣。
2.3主体地位更和谐
传统习题课,无论学生要不要听、懂不懂,都程序性地讲评。而上述模式,或是学生通过查书、查资料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同学合作解决,这种互相帮助,亲密无间的学习模式,彰显出了自然、和谐的特征。《学记》中有“相关而善,谓之同学”的说法,作为同学,彼此十分熟悉,交流十分便利,因此,这种伙伴式的互助合作学习有助于理顺同学关系,增进同学友情。这样,自然也就拉近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2.4获得知识更牢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在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看到有问题的学生经过点拨后豁然开朗的神情,那绝对是一种满足而幸福的体验。试想,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后获得的知识,与学生没有自己思维体验,仅在“庖丁解牛”般讲授下被动接受的知识相比,谁更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其结论不辨自明。
总之,上述模式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本真主体学习意识,让教师有时间关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有一些问题诸如如何科学分配不同阶段的学习时间,如何把握辅导学困生、优等生的尺度等等问题都值得在广大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