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科专业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09-07-16钱朝军刘志成
钱朝军 刘志成
摘要: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专业因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其毕业生在整个就业群体中更显劣势,借鉴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结合农科专业靠近直接生产环节的优势,通过分析当前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其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农科;创业教育;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同专门培训联系在一起,通过培训,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使人能够自食其力。1972年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创业素质应为公民的基本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直到1995年,又在其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应当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突出强调了创业教育的两个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还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农业农科专业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创新精神的缺失。在计划经济影响下,长期的统包统分就业模式,带来了学生思想的凝固,重学习而轻职业生涯规划及工作准备。中小学奉行的应试教育在大学显现其弊端,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下的“上课——考试——拿学分”的固有学习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学校没能将创业教育引入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中,于中学相比学校培养的学生仍然过分注重书本知识,重视考分,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另外,我国农业农科专业实施的主要是专业教育,专业面比较狭窄,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农科与理工科改革相比步子较慢,加上原本存在的底子较薄,设备条件较差的历史轨迹,这些都导致了农科学生的基础理论差,知识面窄,社会适应性较弱,创新能力显然不能达到创业要求。
2.专业凝聚力的不足。创业动力来自于对行业的认同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看好。但是目前农科专业的师生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受歧视农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仍有“农业院校=低水平院校”,“农科=低水平学科”的偏见。对于大学生毕业从事农业产业,周围的人总会用不解的目光关注。这就造成了农科学生创业动机的偏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上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轻视农业、轻视农业科技、轻视农业教育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样的环境带给广大农科师生对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减低,不愿意到农业战线工作,更不愿意进行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
3.生源局限性影响。首先,由于社会对涉农专业的不良看法和成见,一些人认为学农科没有前途,学农科低人一等,导致农科专业生源本身素质方面具有局限性。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对技术类教育的选择,城市居民中倾向于农业院校的只有1.6%,农村居民中把农科专业作为子女求学首选的也不到13%,重点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将农科专业作为首选的不到1%。显示出不仅城市的学生不愿学农,农村的学生也不愿意首选农科专业,这种普遍的轻农、嫌农情绪无疑深刻的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开展,没有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连学好知识都困难,更别说结合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其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现实使得农科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农村的环境造就了学生具有朴诚、节俭、勤奋的优良品格,但其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经历,往往又使这些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思想保守以及观念陈旧,甚至存在胆小怕事没有闯劲的情形,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展开。
4.当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农科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项专门教育,倾向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不利于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农科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尽合理,由于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行业院校而非综合性大学,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非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较少,知识结构单一,这大大限制了进行创业教育的进行,农科教师培训大多数没有把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纳入其中。其次,农业工作者通常需要深入基层,下到田间地头,非常艰苦,且农业科研周期长,难出成果,这样教师精力上无暇顾及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农科教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掌握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和技术技巧。因此学生陷入大量的繁琐性操作和实验之中,客观上致使学生的素质教育等与创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缺失。
三、强化我国农业院校农科创业教育的途径
农科创业人才的培养必然应结合学科特点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农科学生的创业意识。农业院校应针对其生源特点,激发他们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使他们树立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使之具备勇于探索、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顽强竞争的创业精神。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举办就业、创业知识讲座。特别是邀请创业校友和在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交流,学生从中增加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体会和理解创业意识的内涵,懂得只要靠自己的顽强努力,锐意进取,都有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2.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是基础要素,决定着其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的实现。从现实的层面审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农科课程专业性强,学科交叉课程少,缺乏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人际沟通等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除了专业理论外,更侧重于实验。大量的实验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保证,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打破学科课程间壁垒,注重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特别是加入职业指导课以及创业课程以及现代企业相关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扎实理论的创业型人才。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实验到位。引导学生介入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农科院校大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莫定坚实的基础。
3.模拟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要转变为创业能力,必须进行系统的训练。在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之外,可以通过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大赛来实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第一,模拟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学校创业计划大赛和类似的班级层面创业计划探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二,模拟创业活动。农科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从农业科技的新发现出发,结合市场分析从发现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第三,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学校为可能的创业尝试提供资金和场地,如在校园中采取轮岗形式,让学生分批或轮流经营文印社、小店铺等。农科专业更应该利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对农科人才和农业技术的认可,组织学生利用实习、寒暑假等走出校门接触广泛的农业产业基地、农场和养殖场,在基地参加社会劳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这种紧密联系专业特点的创业观摩更加能实际性的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极大拓宽他们的创业思路和创业信心。
创业教育为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路,重视开展创业教育,结合专业、立足广大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创业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以全新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实践方法为手段,建立富有农科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教育困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在洲,胡成功.合并高校农科教育发展之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 周 雪.浅析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 张炳申,何亦名,罗 磊.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07.1
作者简介:钱朝军,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志成,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教授,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