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金融危机 加快科技创新

2009-07-16王京京

中国经贸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经济

王京京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主流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蔓延到非主流的发展中国家。这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正处在工业化最艰难的爬坡阶段,从长期看,国内能源、矿产和主要的农产品都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也不可能永远靠从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需求。这就需要中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用科技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步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巅峰。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应对经济危机的一个重大成功经验,就是注重发挥科技的核心作用。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都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20世纪80年代未爆发的石油经济危机,造就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通过颁布实施《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了28个知识型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使得经济率先开始复苏。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

现今,面对全球比较惨淡的经济现状,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科技创新上来,都期盼用科技创新这把利剑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呼吁要加强自主创新,强调以保持美国的世界创新中心地位来带动经济增长。奥巴马指出,美国有走出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他的经济计划将加强新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投入,这不但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新能源带来新的技术岗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全新的产业。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法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使自身受益匪浅,并有望在未来重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法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1月在担任总统后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经济的重点是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认为,鼓励科技创新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欧盟、日本等也把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选择。除了新能源之外,在国际科技领域中,新一代互联网、干细胞医疗、航天工程等也迅猛发展,宛如腹中躁动的胎儿,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突破。实践也反复证明,科技创新是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共同举措。加快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国能不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快速实现经济复苏;决定着我们能不能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1.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没有投入的创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中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投资分别增加了140%,而美国只增加了34%。到了2004年,美国的海外投资总额比外国投资到美国的投资总额少了3 万亿美元。当时美国人曾骄傲的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科技技术的发达,知识产权的回报率比较高,但是在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的海外投资收益首次出现了逆差,说明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和输出的知识产权的能力出现了萎缩,美国在科技创新的领域内保持了半个世纪的领先地位,如今已经开始动摇了。过去的20年里,美国在全球高科技方面的出口从占全球比例的31%迅速下降到18%,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科技出口从占全球比例7%上升到25%。1989年到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出只增加了一倍,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出却上升了8倍多。研究表明,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的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的5%,才可能有竞争力,国外的很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10%。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普遍现象,除了资金紧张的因素外,主要还是认识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占胜危机,并保持长期持续发展,苦练内功,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科技进步奖的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是创新要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核心因素,科技人员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在企业摆脱危机、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直接支持。把人才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决胜力量,要坚持靠真情凝聚人才,依靠政策吸引人才,依靠事业发展人才,依靠培训提升人才。广泛实施能力关怀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科技人员建立从专业技术骨干到资深专家的发展通道,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另外,我们们还要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裁减部分科研开发人才的重大契机,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物质报酬,实现持续性、大力度、大规模、高层次地引进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库,为新一轮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3.建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产业联盟

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在教育、科技领域的优势和研究院(所)在项目研发、技术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优势,建立与企业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发挥三方在生产和科研中联合优势,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组成生产联合体。

4.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先进学科工程,分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要积极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拓展在华业务,鼓励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其在中国的研发力量;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5.坚定信心,勇于科技创新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我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勇于解放思想,敢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要以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地推动科技创新。

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带有根本性的依然是制度创新,因为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了新技术,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可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制度,使经济得以发展。

总之,这场金融危机证明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靠监管缺失的虚拟经济,从而造成了金融与经济泡沫的破裂。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这也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经济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为国家选人才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