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方言中词尾“子”的用法

2009-07-15褚福侠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枣庄语素方言

摘 要:“子”是枣庄方言中常用的词尾。本文从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入手,全面分析了词尾“子”在枣庄方言名词、动词后的使用情况。通过与相应的普通话词汇做初步比较,进一步探究了“子”尾词变化、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在方言与普通话迅速融合的今天,亟待进行方言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枣庄方言 词尾 “子”

词尾“子”在枣庄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要远远大于词尾“儿”。从“子”和“儿”在构词时所表现的色彩义上看,“儿”有极为明显的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一些“儿”尾词和儿化词能体现出说话者的感情倾向。“子”尾词相对来说则含蓄、粗犷得多,还因为词尾“子”是由小称虚化而来的,一些指物名词以“子”为后缀结尾,有大而化之、轻松随意的意味。枣庄方言在日常交际中便倾向于使用“子”尾词,这也从词汇之一隅显示了枣庄人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态度。本文从“子”尾词的语义分类、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比较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词尾“子”在枣庄方言中的存在状态,以期从中归纳出枣庄方言中词尾“子”的使用规律,探求“子”尾所体现的人文、社会特征。

一、“子”的语义归类

枣庄方言中“子”尾词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名词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如“耩子(种麦子的农具)、粪扒子、插子(翻麦秸秆的农具)、席夹子、耪锄子、车橛子(排车轮子)、地头子、气管子(打气筒)”等。

(二)表示生活必需品的,如“蒜臼子、碓窝子、箢子、楂子、牙刷子、酒瓶子、洋车子、胰子、灯泡子、钱夹子、尺棒子、蝇拍子”等。

(三)表示衣着服饰的,如“头绳子、裤衩子、汗褟子、鞋带子、围脖子、绌腰带子(腰带)、手捏子、按扣子、顶子、卡子、耳坠子”等。

(四)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如“腮帮子、嘴头子、眼珠子、牙花子、黑雀子、鸡尕子、额喽头子、胳喽拜子、脚脖子、手指盖子”等。

(五)用于指称动物名称的,如“猪秧子、蝇子、腻虫子、蛾螂蛛子、蜒毛乎子、毛蛰拉子、山各拉子(灰喜鹊)”等。

(六)用于指蔬菜食物的,如“辣椒子、豆角子、饼干子、碱面子、面条子、包子(指饺子)、缸贴子(一种烧饼)、洋柿子、豆粒子、果子(点心)”等。

(七)用于指住宅地点的,如“茅子(厕所)、楼梯子、宅子(房子或地皮)、旮旯子、骨东子(小胡同)、稍间子(配房的房间)、门嵌子”等。

(八)用于指器官有缺陷或所鄙视的人。此类词有詈词的意味,如“豁子、瞎子、矮子、瘸子、聋子、罗锅子、蛮子、贼羔子、黄子”等。

(九)其他类。包括动词、量词和副词附加“子”尾的情况,如“出门子(出嫁)、串门子、做月子(生孩子)、护驹子(偏袒自己的孩子)、献浅子(巴结)、个子、一点子(许多)、一把子、一边子、一会子(很长时间)、一派齐子、早子、紧子(一直)”等。

二、“子”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子”常被看作名词的标志,因为由“子”构成的名词占“子”尾词的大多数,枣庄方言也不例外。此外,枣庄方言的词尾“子”还附在动词之后,相当于表示进行态或结果的“着”。

(一)单纯的缀加,不构成新名词,多在双音词后加“子”,表示轻松、随意的色彩,不受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枣庄方言中此类词居多,相应的普通话词汇则只用前双音词或缀以“儿”尾表示,如“饼干子、牙刷子、面条子、茶缸子、门帘子、马扎子、耳机子、烟盒子、纸箱子、灯泡子、辣椒子、楼梯子、旮旯子、砖头子、脚丫子、嘴唇子、鼻眼子”等。

(二)用于构成复音词,“子”不可缺少,其中又可分为以下几小类:

1.名语素+子→复音名词。前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是黏着语素,必须加“子”才能表达完整意义,复音词义与名语素义相同或相关。如“茅子(厕所)、宅子、蝇子、母子(母羊)、皮子(狐狸)、虱子、棒子(玉米)、果子(点心)、靴子(水鞋)、褂子、贼羔子(骂人的话)”等。

2.动语素+子→复音名词。复音名词与动语素有意义上的关联,多表示动作所使用的工具,如“耩子、插子、耙子、顶子、卡子、劈子(烙煎饼的工具)、耪锄子、粪扒子、蝇拍子、板擦子、围脖子、手捏子、锅盖子、钱夹子、耳坠子”,也可引申出与动作义相关的其他名词,如“包子、缸贴子、对子(对联)”等。

3.形语素+子→复音名词。此类以指人的名词居多,且形语素多形容人的身体或性格缺陷,构成指人的名词,含有对这类人的鄙视意味,如“秃子、瞎子、憨子、矮子、垮子、蛮子”等。形语素本身只说明人的缺陷特征,附加“子”后蔑视意味加重,并不是如有的学者认为的形语素本身有贬义的色彩。试想,若将“子”换作“儿”,如“聋儿、傻儿、豁儿、瘸儿”等,鄙视的味道大概要淡一些。当然实际语言中并不存在这些附加成分,“儿”用于指具备某类特征的人的词,大概是因为“儿”尾所体现的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跟前形语素相悖。

4.嵌入“子”尾的三音节词。如“辣子鸡、靠子鱼”等,此类词较少见,“子”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不可缺少。

(三)“动宾/量+子”,结构词性基本不变

词义有的因为附加了“子”而产生引申或变化。如“出门子(出嫁)、护驹子(偏袒自己的孩子)、两口子(夫妇)、一点子(许多)、一会子(很久)”。

(四)“子”用于动词后,表示进行态或结果,相当于“着”

枣庄方言中词尾“子”的这种用法尤其值得注意。一类是用在能表示持续态的动作动词后,相当于表进行态的体标记词“着”,枣庄方言中不存在表进行态的“着”,而多用“子”代替“着”。试比较下列例句①:

(1)我正吃着饭/我吃子饭了。

(2)你帮我看着人/你帮我看子人

(3)他走着走着摔了一交/他走子走子摔了一交。

(4)她正打着电话/她正打子电话。

其他的行为动词还有“听、闻、觉、尝、等、掀、抱、跑、跳、蹦、写、敲、抬、捣、干、挖”等等。这些动词还有很多,其共同特点是由人所发出的具体动作,且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后加“子”尾,均表示动作的进行态,“子”相当于“着”。此类“子”尾用法在枣庄方言中较为普遍。

另一类“子”用于非持续体动作动词之后,虽然也相当于“着”,但不是表进行态的“着”,而是表示结果的“着”(音zháo)。这些结果多是与人的意愿相反的,即人不希望发生的消极结果。“子”缀于后还能体现这种结果持续存在的状态,如“冻子(感冒)、烫子、摔子、碰子、渴子、吓子”等。这类词枣庄方言中亦为数不少。

三、枣庄方言“子”尾词与相应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因为动词后附“子”尾是枣庄方言特有的现象,我们主要从“子”尾名词的角度看枣庄方言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关词汇的异同。

(一)枣庄方言与普通话共同使用的“子”尾词。如:

桌子、椅子、粽子、胡子、帽子、盘子、辫子、茄子、袖子、日子、筷子、筐子、鸽子、扇子、裙子、蚊子、箱子、勺子、炉子、剪子、小子、袜子、兔子、裤子、鼻子等。

这部分词多为方言和通语都常用的基本词汇,词法一致,也说明方言和普通话的逐渐融合、归一。

(二)普通话用“子”尾,枣庄方言不用。如:

被子被 麦子——麦 锤子——锤

钉子—钉 谷子—谷 柜子—柜 桃子—桃 房子—屋

席子—席 绳子—绳 棍子—棍 脖子—胳甭

这部分词体现了方言词汇的简练原则,同时也能看出枣庄人粗犷而不拘小节的处世特点。

(三)枣庄方言用“子”尾,普通话不用或用儿化

上文“二·(一)”部分的词均属此类,“子”在方言词汇中是单纯的缀加,不影响表义。另外一些,如:

手捏子—手绢 黑雀子—痣 馅子—馅儿

胳喽拜子—膝盖 棉顿子—棉坎肩 包子—水饺

被单子—床单 裤茬子—短裤 汗褟子—背心

胰子—肥皂 果子—点心 蛾螂蛛子—蜘蛛

额喽头子—额头 脯肋子—胸脯 黄不狼子—黄鼠狼

这部分词真正代表了枣庄方言“子”尾词的特点,附加“子”后,口语色彩加重。“子”尾本来由小称虚化而来,即使作为词尾已完全虚化成熟,其中表示“小”的意味亦有迹可寻,这些枣庄方言特有的“子”尾词便体现了枣庄人轻松随意、生动自然、大而化之的性格及生活态度。从双音词附加“子”尾的用例,如“纸箱子、酒瓶子、牙刷子、茶缸子”等词可以看出,历史上,枣庄方言的形成受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较小,近年来,这些词因为双音化大趋势及词汇韵律的关系,逐渐省掉了“子”尾。

四、枣庄方言“子”尾词的发展变化

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首先体现在语音方面,词汇的融合相对慢些,语法则因为差别不大,不易为人所觉察。就枣庄方言词汇来说,近年来确实在不断地向普通话词汇靠拢。比如词尾“子”,一些单纯缀加,没有实际词汇意义的“子”,如“二·(一)”部分的词例,正逐渐被省略不用。动词后表进行态或结果的“子”虽然仍继续使用,但其语音已明显向“着(zhe)”靠拢。枣庄方言的“子”尾词呈明显的缩减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随着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认识到方言与普通话在用词上的差别,对外交往中逐渐放弃使用方言色彩浓厚的“子”尾词。如“厕所”取代“茅子”、“手绢”取代“手捏子”、“自行车”取代“洋车子”、“背心”取代“汗褟子”、“膝盖”取代“胳喽拜子”等等。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淘汰了一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品名词。如“箢子、楂子、插子、粪扒子、耪锄子、车镢子”等。

(三)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是促进“子”尾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不仅体现在方言词“子”尾的消失,还体现在一些枣庄方言本来不用“子”尾却改用“子”尾的情况,如“盖屋”被“盖房子”取代,“胳甭”被“脖子”取代,“锤”被“锤子”取代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子”仍然是枣庄方言很常用的词尾,但是其构词功能却在逐渐减弱,甚至已有的“子”尾词也在不断消失。在方言词汇迅速与普通话词汇融合的今天,搜集整理这些方言词缀的使用情况,对于方言研究、汉语词汇研究、乃至汉语史的研究都将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方言词缀研究如此,方言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方言表义上的活泼、生动、形象有时是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消亡之前,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为汉语言研究添砖加瓦。

注 释:

①在对比普通话和枣庄方言的举例中,前为普通话,后为枣庄方言。本处所举例句为方便理解,其他词仍采用普通话说法。

参考文献:

[1]乔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5,(3).

[2]张鹤泉.试谈《金瓶梅》中的动词后缀“子”[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87,(4).

(褚福侠 济南 山东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50014)

猜你喜欢

枣庄语素方言
女子存入银行一百万五年后仅剩一元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枣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文化表征研究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