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中俗语的运用
2009-07-15李淑珍
摘 要:《儿女英雄传》在俗语运用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口语性强、视角多、连用多。这些俗语的使用有助于小说塑造人物、说明事理、展开情节。从语用的角度审视作品中的俗语,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俗语进行立体的研究,这不仅能拓宽研究视野,更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俗语表现力的认识。
关键词:《儿女英雄传》 俗语 口语性 多视角 连用
《儿女英雄传》(以下简称《儿》)是清末满族旗人文康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评话小说,保存了较完整的评话小说的体例和特点。小说通篇以评书人的口吻展开叙述和描写,语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巧妙传神,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胡适先生曾称它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据初步统计[1],《儿》一书中共使用俗语491条,其中惯用语241条,谚语223条,歇后语27条。这些俗语有的随上下文而被直接引用,有的用“俗话”“俗语”“外话”“语”等注明,还有的用“古有云”“自古道”“此之谓”“正叫做”等来引出。俗语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小说人物的刻画、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儿》运用俗语的特点,重点讨论俗语的多视角使用和连用。
一、俗语的口语性和灵活性
俗语靠大众口耳相传,呈现出较明显的口语性。《儿》采用的是说书笔法,在语言风格上更是带有极强的口语性。请看下面几例:
(1)这桩事不比听戏,可正弹在安老爷的痒痒筋儿上了。(第三九回)
(2)那瘦子一见,说:“怎么着,手里有活?这打了我的叫儿了!你等等儿,咱们爷儿俩较量较量!你大概也不知道你小大师傅的少林拳有多么霸道!可别跑!”(第六回)
(3)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脸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的。(第一三回)
(4)明白可明白了,我宁可输了都使得,实在不能跟着你:二鞑子吃螺蛳——绕这么大弯儿!再不想姑老爷你这么个大弯儿,你家俩孩子竟会绕过来了!(第三三回)
(5)好个小金凤儿!难道连你也要合我嚼啵嚼啵不成?果然如此,可算你“猴儿拉稀——小人儿坏了肠子”了!(第二五回)
上述例(1)、(2)为惯用语,例(3)、(4)为谚语,例(4)、(5)为歇后语,都非常口语化,一般只在口语中使用。就连受过封建高等教育的安老爷,也常引用“老妈妈论儿”来说明事理。如一六回中,安老爷对自己劝说十三妹放弃报仇的念头十分有把握,说道:“‘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连用两个同义俗语,雅俗兼具,使人物语言更丰富,说明事理更彻底,更让人信服。
俗语的口语性决定了其形式上的灵活性。同一条俗语往往因为说话人、受话人或话语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儿》中的俗语,常常随上下文而将前后两个语节顺序倒置,或省略、改换俗语的某些语素,或变换句式来加强语气。多种形式并存,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6)a.从来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只这等说说笑笑,不觉三鼓。(第二○回)
b.一时三个人倒象是堂头大和尚重提作行脚时的风尘,翰林学土回想作秀才时的味。真是一番清话,天上人间。自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那天早交二鼓,钟已打过亥正。(第三一回)
(7)a.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这是人生大礼。那男子无端的弃了五伦去当和尚,本就非圣贤的道理,何况女子!(第二三回)
b.《经》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女大须嫁,男大须婚,男女别下后夫义妇顺。”(第二五回)
(8)a.俗语说的:“救火须救灭,救人须救彻。”我明明听得那骡夫说不肯给你送这封信去请褚一官,……所以我才出去走那一荡,要把事情替你布置的周全停妥,好叫你上路趱程,早早的图一个父子团圆,人财无恙。(第八回)
b.如此一转移间,就打算个护送他们的法儿也还不难,自己也算“救人救彻,救火救灭”,不枉费这番心力。(第一○回)
上述例(7)~(8)中,a组和b组意思完全一致,但是顺序前后倒置,既是俗语变体多样性的体现,又是说书语言的灵活性的体现。
(9)我想你众位这一散伙,虽说腰里都有几两盘缠,却一时无家可奔,无业可归,再说,万金难买的是好朋友,你们老弟兄们耳鬓斯磨的在一块子,这一散,也怪没趣儿的。(第二一回)
(10)十三妹道:“远不在千里,近只在目前。”因指着安公子道:“就是他,你二位相看相看,中意不中意?”(第九回)
(11)这桩事又苦于正是我的尺有所短,这些年就全仗太太。话虽如此,难道巧媳妇还作得出没米的粥来不成?(第三三回)
例(9)中,谚语“千金难买好朋友”从邓九公口中说出,变成了“万金难买的是好朋友”,从“千”到“万”,充分表现了邓九公讲义气、重情义的一面。例(10)中,惯用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经十三妹之口,改换成“远不在千里,近只在目前”,更加口语化,听起来随意自然。例(11)中,安老爷用谚语“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反问形式,突出了家庭理财的重要性,肯定语气更加强烈。
二、俗语的多视角运用
《儿》是一部评话小说,具有评话小说旁白插话和夹叙夹议的特点。小说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转述了一个作书人(燕北闲人)写的书中人的故事,其中又有假想的听书人存在。小说始终以说书人为主讲,将作书人、说书人、听书人、书中人这四个角色串联起来。为使小说更加通俗易懂,适于剧场讲演,作者常变换不同视角来叙述。其中,俗语的运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在上下文的衔接、人物的塑造,还是在现场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
(一)以说书人的口吻替作书人说
小说中,作者多次从故事中跳出来,恰当地运用各类俗语,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来替作书人发一番议论,使小说叙述视角自由变换,上下文自然过渡衔接。
(12)晌午无事,华嬷嬷惦着老爷、太太不在家,二位奶奶一定都回房歇歇儿,便叫他进来看着,燕北闲人借此便请他作了个“无巧不成书”。(第三一回)
(13)只顾他两家这等一斗心眼儿,再不想这桩事越发左了!这回书越发累赘了!也不知那作书的是因当年果真有这等一桩公案,秉笔直书;也不知他闲着没的作了,找着钻钢眼,穿小鞋儿,吃难心丸儿,撒这等一个大躺线儿,要作这篇狡狯文章,自己为难自己!(第二二回)
(14)这时头金、玉姊妹两个人是憋着一肚子的正经话不曾说完,被这一岔,又怕将来作书的燕北闲人写到这里逗不上这个卯笋儿,良久,忍住笑,接着回公婆道:……(第三三回)
例(12)中,前文讲到何玉凤和张金凤两位佳人为了激夫君安公子重新考取功名,在菊宴上大行酒令,逼得安公子将玛瑙杯摔出,发誓“次年即要金榜题名”。为了不破坏当时的喜庆气氛,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随缘儿媳妇出场,接住了酒杯,以缓解当场的尴尬气氛,作书人的这场安排,真正算得上是“无巧不成书”。例(13)从说书人的角度出发,连用了几个惯用语,道出了作书人劝说何玉凤放弃出家、回心转意之艰难,为下文做了铺垫。例(14)中,在安家人的谈话被舅太太和张太太打断之后,作者以说书人的口吻,用了惯用语“逗不上卯笋儿”,怕作书的燕北闲人前后衔接不上,话题又转回前面,使上下文自然过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二)以说书人的口吻对听书人说
小说常以说书人的口吻对听书人发议论,使人仿佛置身剧场。
(15)列公,天下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厮杀,你我且置身局外,袖手旁观,看后来这位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这位何玉凤姑娘怎的回头,张金凤怎的撮合,安龙媒怎的消受,那作书的又怎的个着笔!(第二二回)
(16)这事可糟了!糟狠了!糟的没底儿了!列公,你道“两好并一好,爱亲才作亲”,“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何至于就糟到如此?(第二五回)
(17)咳!古人的话再不错,说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据我说书的看起来,那庸人自扰,倒也自扰的有限,独这一班兼人好胜的聪明朋友,他要自扰起来,更是可怜!(第二二回)
例(15)中,惯用语“云端里看厮杀”意思是置身事外,旁观局势变化。用在此处,既为下文如何展开劝说何玉凤的情节设了悬念,又告诉听众少安毋躁,静听下文。例(16)中,安家已张灯结彩,布置好了婚礼现场,因此当天必须说服何玉凤,才能“两好并一好”,没有“一家不成,两家现在”的回旋余地,此处说书人向听众发议论,连用了两个俗语,突出了当时何玉凤态度不回转,安家人万分着急的心理,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例(17)中,何玉凤进京后,想到自己双亲已故,世上再无亲人,决心了却尘缘,却无意中认了舅太太做干娘,喜从悲来,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总结了此前何玉凤无端的担忧,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书中人使用的俗语
小说中很大一部分俗语是经书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这些俗语无不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先来看安老爷口中的俗语:
(18)安老爷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恁的一激,怎生激得出他报仇的那句话来?”(第一六回)
(19)安老爷笑道:“不妨,‘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你看我三言两语,定叫他歇了这条报仇的念头。”(第一六回)
(20)《经》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女大须嫁,男大须婚,男女别而后夫义妇顺。”这是大圣大贤的大经大法,不同那愚夫愚妇的愚忠愚孝。何况古人明明道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道“女子从人者也”。你这永不适人的主见,我窃以为断断不可。(第二五回)
小说中的安老爷是一个受过封建高等教育的人,一生坚守忠孝信义的道德规范,言行符合封建道德标准。他说出的俗语其实并不俗,句句都有来历,有些俗语还浸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及所受的封建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常用俗语来说理讲情,如一六回中,在与邓九公等人商量如何不露痕迹地说服十三妹放弃报仇念头时,他用了一句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文言文形式的谚语,既契合他的身份,又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后来又接连用了两个同义俗语,一个是“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一个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同样的意思,不同的形式,前者是安老爷的语言,后者则是安老爷引用的“老妈妈论儿”,由此可以看出受过教育的安老爷口中的俗语与里巷俗语的不同。二五回中他先引经据典,指明“男大须婚,女大须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后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劝说十三妹打消永不嫁人的念头,这些俗语虽然有封建思想色彩,但是从安老爷嘴里说出来,就非常自然了。
再看看邓九公口中的俗语:
(21)慌得邓九公连忙爬下还礼不迭,说:“我的老父母,你可不要折了我邓振彪的草料!”(第一五回)
(22)纵让他知些进退,不敢再来了,狗改不了吃屎,一个犯事到官,说曾在咱们这宅里放过他,老弟,你也耽点儿考成!(第三一回)
(23)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见小人过,“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咱们就把他放了罢。(第三二回)
(24)我也闹了一辈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第三二回)
邓九公年少时也曾去考过秀才,没中,后来刻苦学艺,准备武考,虽然武艺件件超群,但是因默写落了两个字,又不肯一开始就花银子买官,结果惹恼了考官,给他“坐了个红椅子”(考了倒数第一名),他一赌气,放弃了仕途,走入了镖行,一生豪侠仗义,名震江湖,在当地颇有威望。虽然如此,他却还是一介草民,所以当出身“天子脚底下的从龙世家”的安老爷向他施礼时,他连忙还礼不迭,说了句“你可不要折了我邓振彪的草料”,“草料”指喂牲口的饲料,“折草料”本义指折断了喂牲口的饲料筐,喻指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而死去。这里用作谦辞,表示承受不起他人过分的礼遇(这样会使自己失去生命)。这句话经由邓九公口里说出来,贴切自然,合情合理。(在今山西临县方言中依然存在“折了某人草料卜篮”的说法,但多用作詈语来诅咒对方早死。)“狗改不了吃屎”出自一个常走江湖、有口无心的人之口非常自然。在三二回中,俗语“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说出了一个饱经岁月沧桑、性格豪爽的老人在暮年时对人生的感悟,也是人物性格的一个自然过渡,使读者看到一个多面的、立体的邓九公。
再来看舅太太口中的俗语:
(25)舅太太道:“‘老要颠狂少要稳,我不象你们小人儿家,那么不出绣房大闺女似的!姑太太,等你到了我这岁数儿,也就象我这么个样儿了。”(第二二回)
(26)舅太太便合长姐儿道:“你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你又懂得几篇儿是几篇儿?”(第三四回)
(27)见安老爷回到上房且不坐下受儿子的头,先这阵布席设位,诸女眷只得闪在一旁。舅太太先纳闷儿道:“怎么今几个他又‘外厨房里的灶王爷,闹了个独坐儿呢。回来叫我们姑太太坐在那儿呀?”(第三六回)
舅太太是安太太的寡嫂,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寄住在安家帮着料理家务,性格直爽,泼辣风趣,说话从不忌讳,有什么说什么,她亲口说出的俗语正好概括她的性格——“老要颠狂少要稳”,她说的俗语都比较生活化,通俗化,甚至有点粗俗。如:三四回说长姐儿关心安公子作诗文是“狗拿耗子”;三六回因不明白安老爷只设一个案几是为了要祭神还愿,虽然嘴上没说出来,心里还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歇后语“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来表示了自己的纳闷与疑惑。
还有些俗语是经旁人之口从侧面来表现人物的,如:
(28)那褚家娘子低头想了一想,笑道:“这样罢,老爷要合我父亲说到一处,却也有个法儿,只是屈尊老爷些。”老爷忙问:“怎样?”褚家娘子道:“他老人家虽说是这等脾气,却是吃顺不吃强,又爱戴个高帽儿……”(第一四回)
(29)舅太太接口就说:“姑太太,你才说道那三层呀,依我说都没甚么的。眼下只要外甥儿出去有个得力的人扶持他,苗点儿就苗点儿,黑点儿就黑点儿,大点儿就大点儿,那都不打紧。说一定要等着合你们老爷商量,他那个脾气儿,只怕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楞儿的呢!那可怎么想行得去呀?”(第四○回)
上述两例中的俗语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性格的。例(28)中邓九公的女儿连用了两个惯用语“吃顺不吃强”“爱戴高帽儿”来向安老爷介绍自己的父亲,在邓九公还未出场之前,便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生性好强,又喜欢人抬举的可爱老者形象。例(29)中,舅太太用惯用语“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楞儿的”来说明安老爷做事的方正和严格,难怪安太太在说服安老爷之前会有种种顾虑和担忧。
三、俗语的连用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还经常将多个俗语连用,几条平凡的俗语,一经连用,便使得说理更加透彻清楚,表意更加细致准确,刻画更加细腻深刻,从而增强了小说整体的气势和表现力。其主要作用有:
(一)说明事理
(30)你要说定亲这件事“没要紧”,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俗语说的“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你要再找我妹妹这么一个人儿,只怕你走遍天下,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去。(第九回)
(31)这又何难!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有了银钱,却又只怕没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如今无论眼前还有这邓老翁和这大娘子,不难助你一臂之力,便是我东人安学海父子,也受了你的大恩,眼前辞官不作,正为寻你答这番恩情。(第一九回)
(32)要知“天道忌全,人情忌满”,“美景不长,良辰难再”;“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保不住“杯中酒不空”,又怎保得住“座上客常满”?(第三○回)
小说中安公子是一个孝顺的典型,父亲落难,他不顾功名,变卖家业,亲自去淮安送银两救父,谁知路遇歹人,幸得十三妹相救,然而,因一心想着父母,便执意拒绝十三妹让他与张金凤订婚的提议。例(30)中,十三妹为了劝说他答应,用了谚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刺激他,使他从“孝”的角度认可这件事。接着又用了“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劝他不可错过时机,经过几番周折,终于说服了他。例(31)中,安学海化名尹其明(即隐其名),劝说十三妹扶母亲的灵柩回京,可十三妹想自己孤身一人,两手空空,家里祖坟也无余地可葬,却又不肯轻易“在人前落了褒贬”,于是大剌剌地说了一句“此一时,彼一时,你这话谈何容易!”。安学海见她的话有所回转,便连用了两个谚语“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让她明白一人之力终究太小,自己其实并不孤单,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他们都愿意帮忙。这才使十三妹放下顾虑,同意随他们回京。例(32)中,安公子在经历了劫难、转危为安之后,父母也对其更加怜爱,又守着两个貌美如花、才华出众的佳人,安逸的环境使他一时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也开始附庸风雅,两位佳人怕他因“风雅而移动了性情,变成个轻薄子弟”,远离了“经济学问”,便在菊宴之上连用了三个俗语给其敲响警钟,告诫他一时的安乐不会长久,埋头苦读、走入正途才能保得“杯中酒不空”“座上客常满”。在她们的劝说下,安公子奋力读书,最终探花及第,光耀门庭。
(二)塑造人物
(33)这姑娘是天生的半分不认错、一字不饶人、拉口子要见血、刨树要搜根儿的脾气,听了这话,早把那要刀的话且搁起,先要合尹先生辩明这“迟早”两个字。(第一九回)
(34)你看,好个摆大架子的姑娘!好一班陪小心的强盗!这大概就叫做“财压奴婢,艺压当行”,又叫作“一物降一物”了。(第二一回)
(35)姑娘这段话,说了个知甘苦,近情理,并且说得心平气和,委屈宛转,迥不是前番在青云山那输理不输嘴、输嘴不输气的样子。(第二五回)
上述三例均为描写十三妹,例(33)连用四个惯用语,例(34)连用两个惯用语,为听众呈现的是一个性格倔强、争强好胜、不肯轻易服输的侠女形象。而例(35)惯用语与谚语连用,又突出了十三妹武艺高强、英雄侠义的一面。
(三)描摹心理
(36)话未说完,安公子先跳起来,道:“姑娘,你有甚么为难的事,只管说!慢讲‘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就便‘赴汤蹈火,碎骨粉身,我安龙媒此时都敢替你去作!”(第九回)
(37)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分了!这便如何是好?(第二二回)
(38)长姐儿一瞧这光景,心下大喜,暗说:“再不想方才我误打误撞的错磕了一个头,果然就‘行下了秋风望下了雨,真是人家说的:‘有枣儿也得一竿子,没枣儿也得一竿子。这话再不错!”(第四○回)
例(36)连用了一个惯用语“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和两个成语“赴汤蹈火”“碎骨粉身”,充分说明了安公子对十三妹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甘愿以性命相报答。例(37)连用两个惯用语“说破了嘴”“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形象地描绘了十三妹此时想辩解却担心无人相信,而又不甘让人误解的着急懊恼、束手无策的心境。例(38)中,长姐儿出身卑微,在被赏赐给了安公子之后,乐得忙中出错,误给舅太太磕了头,还说“都是一样儿的主子”,使舅太太大为高兴。之后却因无人替其操办婚事而使事情陷入僵局,此时舅太太出面了,作者接连用了惯用语“行下了秋风望下了雨”和谚语“有枣儿也得一竿子,没枣儿也得一竿子”描绘出了长姐此时激动的心情:不计较当时的得失,付出迟早会有回报。用她自己的话说,叫“小大姐儿裁褯子——闲时置下忙时用”。
(四)绘景状情
(39)我虽句句的露尾藏头,被你二人层层的寻根觅底,话也大概说明白了。“千里搭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你我“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恕我失陪。(第八回)
(40)姑娘看这光景,你一言我一语,是要“齐下虎牢关”的来派了。(第二五回)
(41)论今日的局面,讲不到“双拳敌不过四手”来,却正是“三人抬不过理字儿”去,人家的话真说的有理,这一发作,父母回来一定晓得。(第三○回)
小说第八回中,十三妹在能仁寺救人之后,因想到自己大仇未报,不能耽搁,必须尽快离开,告别时她连用了两个俗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语言干脆利落,使听众仿佛看到一幅壮士匆忙告别的画面。第二五回中,安家人背着十三妹已经在准备婚宴,当天就要完婚,众人为了劝说十三妹回心转意,使出了浑身解数,用俗语“你一言,我一语”来描绘当时的情景十分恰当,而“齐下虎牢关”则写出了劝说的艰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第三〇回中,何张两位为了劝说丈夫重新考取功名,在菊宴上你来我往互相配合,说得心高气傲的安公子难以招架,虽然不至于“双拳敌不过四手”,但安公子是明理之人,深知二位夫人说的完全在理,正是“三人抬不过理字儿”去。两个俗语连用,前者描绘出了当时唇枪舌战的激烈场面,后者为下文安公子摔杯起誓做了铺垫。
四、小结
《儿女英雄传》向来以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流畅而著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灵活运用俗语是小说语言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俗语的多视角使用和连用,更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无论是在人物的塑造、心理的刻画,还是小说情节的展开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俗语,离不开研究俗语的运用。从语用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俗语进行观察,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俗语进行立体的研究,从而拓宽研究视野,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加深对俗语自身特点的认识。
(本文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古今俗语专书研究”[SKYZD2006]的研究成果之一。曾在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太原2007年7月]上宣读,会后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注 释:
[1]语料主要来源于山西省社科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本文暂不讨论成语。
参考文献:
[1]曹瑞芳.论《水浒传》中俗语的运用[A].温端政.俗语研究与探索[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费致德.试谈胡适对《儿女英雄传》的评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3]李婷.百年来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2).
[4]鲁小俊.《儿女英雄传》的说书笔法[J].民族文学研究,2004,(2).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单彤.《儿女英雄传》的创作意图与民族意识[J].满族研究,1999,(3).
[7]沈慧云.《金瓶梅》中俗语的连用[J].语文研究,1991,(4).
[8]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袁锦贵.借题目写性情——《儿女英雄传》主题新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12).
[10]邹莹.试析《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美[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9).
(李淑珍 太原 山西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