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运动联盟组织下的活动课新模式探究
2009-07-15刘念杰
刘念杰
在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各地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差异很大,如何在现有的师资状况下开好活动课,值得所有一线体育教师思考。本文试图通过笔者近两年探索,推出一套体育运动联盟组织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动课新模式,并通过反复实践、交流、再实践,逐步完善起来,以期给同行们以借鉴。
一、前期准备
围绕学生体育运动联盟,组建各个中心,中心负责人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成绩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考察暂定。各中心自行组织活动,各个活动组织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体育组。活动过程倡导团结、和谐、严密、有序,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
二、活动课实施办法
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重视特长生的选拔与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活动课采用按班级分组、按项目循环、单元竞赛制的办法实施。以年级(8个班为例)为单位,将整个年级分成四个单元,每两个班为一个单元。每次活动课安排四个大项目,一个单元主要练习一个项目,每次课进行一次轮换,每两周轮换一轮。每个单元均引入竞争机制,用比赛促练习。广泛发动体育委员与体育骨干,广泛发动全体学生,调动起练习积极性,使比赛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充分利用活动课培优补差,如果学生在本轮次的项目训练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值班老师的许可下,允许自行调整班级以促进其相对薄弱项目。
三、活动课的模式
学生体育运动联盟是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活动课的一级组织,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组建联盟初期,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监管。联盟中,分设有田径中心、球类中心、传统项目中心和体操中心,实行特别教学与训练。注重培养体育骨干,充分发挥体育尖子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公开挑选一批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体育干部,由体育项目骨干和项目管理干部共同负责若干个运动小组,运用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增强学生体质。以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采用目标考核达标制度。制定体育周评、月考、学段总结、学期表彰制度,形成一套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完整评价体系。将体育成绩当作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规划中来,并通报家长,引起学生家长积极关注,支持、督促、指导学生体育活动。
四、活动课的管理
在活动课的管理上,一贯坚持课堂练习与课余训练相结合,实行体育联盟负责制,即:体育教师对体育成绩负总责,提供技术和训练方法支持,重点培养四个中心项目骨干,中心项目骨干对体育运动小组成绩负责,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管理本中心的训练与考核,项目骨干与项目管理干部共同干预,监督各小组课堂练习,在中心的帮助下,管理班级课余训练,运动小组长对组员成绩负责,重点关注运动弱势成员,在体育项目骨干的帮助下,促进每个成员成绩取得明显进步。
中心负责人实行月考核制,中心管理实行阶段制,运动小组成员实行流动制。
五、活动课新模式的不足之处
通过实践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体育联盟组织下的活动课要比传统的教师管理的活动课效果更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更快,成绩进步更具有普遍性。另外,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也比传统模式更明显。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体育运动联盟组织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课新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会成为学生第一位的价值取向,在项目选择上,经常出现球类“爆热”而田径“爆冷”现象。克服这种不足,需要体育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获得自己擅长项目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能够谨慎客观地选择项目,有效避免“跟风”。在体育运动联盟建立初期,也可以采用机械分组的办法,但时间不宜过长。
2)由于一部分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体育的误解或误导,加上体育在中招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一部分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忽视了体育的价值,体育意识淡漠,不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活动。在自主管理的活动课上,往往会由文化课的“宠儿”沦落为体育的“弃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差生”现象。克服这种不足,往往需要借助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大力倡导“成才”的广泛性,有效遏制狭隘思想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