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
2009-07-15王子朴
王子朴
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的生命安全教育是近些年新近提出的一个课题,这也是全球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些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一直都在努力将未成年人安全素质的拓展当作国家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美、日的一些做法来看,未成年人不是生活于纯封闭、安全的环境中,只有让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体验,形成一种经验积累,才能逐步培养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能力。从检索文献可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期探索阶段,资料很少。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由于汶川地震的影响,在中小学校中发起了一些关于地震逃生、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被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中去。
一、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的生命安全常识,更能提高应对生命安全威胁的保护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性。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的野外体育活动和生存体验等,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可贵尝试。除了维护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外,还把学生的安全问题看成是学校体育本身的职责,由于该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一方面增强了青少年身体体质,达到了健身的功效,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了因机械外力而造成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少年儿童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
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使教育机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安全教育工作停留在消极的保护状态,生存教育出现程序与内容缺失。一是安全教育比较滞后,表现为安全教育内容在各年龄段序列化不够,实施中往往上级部门、学校领导提一提、抓一抓,亡羊补牢,比较被动。而积极的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偏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性的教育也较少,二是安全教育有效性不够,安全教育中往往对实践层面的操作不够重视,表现为说教较多,讲大道理较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强化练习较少,一旦事情发生,中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做。诸多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安全事故足以说明,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二、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安全防范,多数是采取文化课培训、安全预演、责任到人、制度约束等手段。在一片“保平安”的热潮中,有部分学校确实把安全工作落在了实处,但更大部分学校的安全管理仍透着零散和随便,缺乏系统的安全工作预案。为确保安全责任到人,有的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教学设施的维护、学生集体进出的秩序等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主要负责自身安全,体育保健课已经增加了紧急避险时的自救知识,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大多老师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感觉上那种重大安全事故似乎离他们很远,而且平时要忙的事太多了,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侥幸心理。有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形成某种定式:假期前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提示,相关节日和纪念日应付式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有由于责任不明而形同虚设的安全规章制度。此外,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存在着误区,虽然很关注孩子的安全,但只是告诫孩子远离危险,而没有告诉他们遇上危险了该怎么做。比如火灾,家长只会注意怎么预防,却没有想过发生后该如何应急、避险。
三、学校体育中安全教育的主旨思想
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思想办学校体育。我们是以“生存一发展一享受”这一人生过程来呵护教育和管理学生,而生存是底线,有关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教会学生,这些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技能,是每生必学的。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求生知识和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有强烈求生意识和较强应急能力,同时,要提高安全和健康生活的悟性,培养善于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培养乐观处事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内容在体育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和体适能练习时加以渗透。在实施体育课教学中模拟、探究、实景演习、竞赛活动、观察探讨、磨难训练和搞专题调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演习过程或组织游戏,掌握救生、逃生、避灾、抢险等知识和技能,学生也可提供生活中安全防范的成功案例;生活教育的组织不局限于教室或校内,可根据年级、学段和主题内容,灵活选择教育场所。如新生入学时,可针对校园安全主题,教师把“学会生存”搬到楼梯上,结合如何有序地上、下楼,人多拥挤时,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
四、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体现
体育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实践性。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角度,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逃生技能学习、珍爱生命的学习、生活安全的学习、运动安全学习。
1.逃生技能学习
体育教师在障碍跑教学单元中,可以结合火灾、地震逃生等相关常识,设计符合相关情景的障碍,组织学生进行跨越、爬行、躲闪、钻过、急停等练习,并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在体操技巧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传授技巧动作练习的形成环境及原理,结合紧急情况下翻越障碍、跌落保护方法的现实意义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支撑跳跃、翻滚等练习的对应教学。中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地形地貌开展定向运动教学,介绍野外活动常识和方法,结合负重和搬运能力在发生事故等特定情形下的互救作用,开展有安全预案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一般采用如下练习:攀岩、拓展运动,极限运动、逃生训练、登山定向活动、森林野营训练、游泳救生、徒步远足活动等,提高野外生存技能。
2.珍爱生命的学习
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集体对抗游戏和个人竞技等,创造游戏比赛环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培养学生不轻易言败、不放弃生命的耐挫能力。通过设计合作性较强的游戏,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默契,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结合不同项目特点的体育运动,如快速奔跑、武术、球类等项目的教学对青少年情绪状态起到调节作用,引导学生体验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运动方法和方式,避免极端暴力手段的发生。通过耐力跑,有难度的技能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
生坚韧、自制、顽强、独立的优良品质。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心理暗示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及生命安全教育中,掌握面对挫折或激烈竞争时调整心态的方法。
3.生活安全的学习
体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的走、跑和队列练习,教师可以结合交通法规,模拟设计相关的情景,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学生的走、跑和队列练习。在外界因素干扰、不利于开展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书本、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安全的影响的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内外都应通过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发展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练习的学练,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动作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
4.运动安全类的学习
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特征决定了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项目,采取示范等方法教育学生,掌握体育课安全常规,在示范教学中了解学会安全保护帮助的方法。
五、小结
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学校体育的前提,而学校体育是生命安全的基础和手段,生命安全是需要学校体育来保障的。生命安全是学校体育的前提,就是说我们围绕着学校体育开展的一切活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训练等等都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生理的角度看待生命安全的意义,毫无疑问地就是有了健康的体魄,才会有依附其上的一切;从人性的角度,健康地活着,方能对得起给予我们的,我们也将要为之付出的这个世界。在今天的社会里,某种程度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件事情上,就是看其能否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关爱,人们在这个环境里生活是否真正感到安全。教育也是如此,校园如同社会,学校体育如果失去了生命安全这一前提,一切意义也将失去。学校体育又是生命安全的基础和手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生命安全?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事故等所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而学校体育活动的目标与这种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说生命安全是个相对抽象的目标的话,学校体育则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具可操作性的手段途径。从学校体育体现生命安全的具体内容而言,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要变零星式安全教育和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性全方位的安全教育。甚至为使这种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有必要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相对应。或者“另起炉灶”,在实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大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