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探究题的一点探究

2009-07-14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答题江苏命题

秦 堃

概要陈说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将“探究”列为六个能力层级的最高级,阐述如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具体要求有三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思考。探究往往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较之于2008年的相关表述,新添加了(2);(3)中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表述为“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变化中可见探究类试题还须注意以下两个要点:注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孟子所云“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合于解读任何文学作品。解读任何文学作品都要顾及创作背景和动机,知其人论其世方能拨云见日探得文字本的本源意义。

命题思路

最为常见的是对文本中的难点提出探究问题。可以是统领全文性的大问题,也可以是关涉某句话理解的小问题,指向鲜明,有探究空间。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属于前者;2007宁夏海南卷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则属于后者。

其他命题方式,比如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广大师生深深明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的道理,问题的思维指向相对狭窄,因而江苏卷不大采用这种形式了。

还有就某一问题提出质疑的命题方式,放手让学生去质疑事实上,质疑尚未成为同学考试的思维习惯,易使同学陷入低幼化误区。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将看似矛盾的两句话放在一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卷中最为常见的探究题的命题方式。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你对此如何理解? 2007年广东卷18题: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规律

1.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质疑点。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上善若水”的理解。至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论短长,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太过悲观”“诅咒”“刻意制造”“渴望跋涉”是上述的其他两题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解题的关键,能有效打开思路,准确深入探知问题。解题时应该养成这种意识。

2.以文本为答题根本。同学已有知识是答题的资本,但是探究题需要同学由文本出发,要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早期有的探究题完全抛开文本考查同学语文能力,这类试题现已鲜见,因为任何剥离文本的探究几无意义。有时,解读文本也需要同学由文本而自我,进行必要的引申生发,仍以2009江苏卷第14题为例,评分点是:上善之作2分,上善之人2分,启示2分。前4分是基于文本的理解,“启示”则是文本之外的生发,“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事实上,这个生发仍然能从文章的感情基调(颂赞仰慕)上得到佐证。所以,解题不仅需要同学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同学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同学既要入乎文内,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考场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

3.思考的多角度和多层次。探究题往往具备内涵意义的多样角度,2008年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可以从小说主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表现等方面入手作答,类似这样的从全篇高度设问的探究题,答题思路一定要活络,角度尽可能全面,这样得分才能越高。探究题的分值一般为5-6分,这样的分值表明答案至少有2个层次,所以,思路要清晰,要有条分缕析的意识。

4.答案拟写要点:

答案要点给出要谨慎,更要鲜明。探究题的设问往往比较笼统,作答时一定要开门见山,在审慎思考的基础上鲜明亮出观点,不可顾左右而言他。

层次分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的层次性。这样显得条理清晰。

语言组织要直奔中心意思,三言两语点到要害,要能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分析。

猜你喜欢

答题江苏命题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图说江苏制造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