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资来台:既期待又疑虑
2009-07-13何流
何 流
台湾的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技术要提升,产业规模要扩大,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与大陆接轨,通过互补双赢获得提升。
早在5月16日厦门举行的首届海峡论坛上,台湾方面已有“松绑”大陆资本来台之意。国民党副主席、桃园县县长朱立伦带着桃园航空城项目,在论坛开幕前主持了向陆资开放的说明会,这是台湾首次来大陆招商。
由于“陆资人台”一直受到台湾当局的限制,到2006年底,大陆对台直接投资只有2000万美元,一些大陆企业不得不以海外分支机构的名义“迂回”投资。与此不相称的是,台湾自1991年开放对大陆地区投资,至今年5月止,累计投资金额逾771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资金流動的失衡不仅有碍两岸产业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随着大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中心,与大陆单向交往的状态引发了台湾一些人士的担心。有台湾媒体认为,单向投资格局“严重制约了投资岛内的企业的全球化运作,影响到海内外投资人对岛内经济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的评估与信心,从而一方面加速岛内产业资本的外移步伐,另一方面影响到岛内产业的创新调整与升级”。
其实,2001年“入世”前,台湾相关部门已就“循序开放陆资来台”达成共识,但因政治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两岸经贸关系的突破性进展,是在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之后。从周末包机直航到“大三通”,从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复谈到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两岸交往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进入快车道。“陆资入台”也在今年6月的最后一天获得重大突破,台湾“经济部”宣布自即日起正式受理陆资入台投资或设立办事处的申请案件。第二天,台股即大涨146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告诉记者,股市是信心的反映,陆资入台最大的意义在于带动其他外资的进入,以及刺激岛内民间资本的投资,提升海内外投资人对台湾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的信心,活络金融市场。此番带动效应或将大于投资的实际效果。
对于第一批开放的100项投资项目,有评论直言,开放领域多属大陆过剩产业,在台湾投资并不具有成本优势,更无市场潜力,因此对大陆投资界缺乏商业上的吸引力。对此,李非认为,这100项中的大部分确实投资空间有限,但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慢跑才能跑得远,如果跑得太快,冲击到台湾的一些产业,反对的声音多了,开放的步伐反而会停下来。”因而第一阶段的开放象征意义较强,“台湾方面也在看到底是狼来了,还是羊来了,是否进一步开放还要看第一批投资的效果。”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经济部”原规划一口气大范围开放岛内制造业供陆资投资,但“陆委会”担心冲击过大,决定分三阶段开放。台湾“经济部”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推动,未来并将评估陆资来台投资后对台湾整体经济、产业以及社会的影响,针对相关规范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即将到来的陆资,台湾内部其实是既期待又疑虑,一方面要避免台湾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一方面又担心陆资带来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击。
出于保护岛内产业的考虑,太阳能光电产业、半导体产业、中草药制造等均未列在此波开放之列。李非建议,陆资进入服务业的前景比较好,早前,谭鱼头、全聚德、青岛啤酒等企业以合资、品牌代理等方式投资岛内,属于“试探”阶段,现在才算正式“起步”。与其他行业相比,餐饮、商业、交通、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的投资成本较低,回报也较快,而且在这些领域,两岸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据报道,深圳的一些企业已经跃跃欲试。李非认为,“现在大家都去试水,但会不会去游泳就不一定了。除了航空公司、金融机构等有布点的需要,陆资也在看是否有利可图,只有双赢才能持续。”
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撰文呼吁,大陆的企业家到台湾寻找投资标的时,应该在评估精算资产现值、业绩收益之外,多思考如何将宝岛的精彩与大陆的实力糅合,细心体验台湾人的创意思维与台湾社会精致文化中所谓“软实力”的那一部分。
究竟大陆资金能为台湾的经济成长带来哪些利好?台湾本地产业是否会惨遭淘汰?第一批开放项目公布后,企业界的反映为何没有人们预计的强烈?如何理解台湾方面提出的“先紧后宽”、“循序渐进”、“有成果再扩大”的原则?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台湾著名评论员、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
人民币撬动台湾投资热
专访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
中国报道:台湾开放陆资入台的动机是什么?郑又平:两岸经贸关系的依存度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有增无减的趋势。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孪生体”。而李登辉的“隐性台独”和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让台湾在过去的12年里,经济渐趋谷底。马英九在竞选时是如何打动700多万选民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承诺要改善两岸关系,并透过两岸关系的改善带动台湾经济的再度腾飞。马团队最重要的财经政策主轴也是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上做努力。
因此我们看到,马英九一方面积极推动两岸“大三通”,以“三通”带动两岸经贸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他一直希望台湾社会能够接受大陆资金在正常的状态下进入台湾。
开放“陆资来台”完全符合他第一步的执政战略,但实现“陆资来台”并非易如反掌,台湾内部也经历了很多争辩。然而在陆资来台方面,台湾执政当局拥有高度的主动权,因此,马英九督促自己的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打开陆资来台的关卡。
这样做无外乎是为了活络两岸资本市场,调整两岸经贸关系的高度不对称状态。另一方面,台湾的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技术要提升,产业规模要扩大,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与大陆接轨,通过互补双赢获得提于卜。这种提升不单纯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是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扩大、互补和激荡。大陆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而台湾拥有非常好的国际化经验和基础,如果大陆的经济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加上台湾国际化的经验,将是强强结合。
中国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开放陆资来台,经济上是台湾经济要走出瓶颈的现实需求,政治上是马英九的执政战略?
郑又平:没错。陆资来台不是没有阻力的,很多既得利益者、传统产业和弱势产业是有疑虑的。我们看到,第一批陆资来台项目占了台湾所有产业类别的30%左右,这绝对不是一小步。对于执政者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他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任何重大政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都是交互而来的。
中国报道:其中有没有经济危机的因素?
郑又平:国际经济危机只是加速了陆资来台的进程,而不是决定因素。我们早就呼吁两岸经济交往要进一步开放。当全世界都在与大陆接轨,台湾怎么能置身事外,自绝于整个世界的潮流?这个政策在蓝营内部
早就形成共识,只是何时做、如何做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中国报道:大陆资金能否撬动台湾投资热?
郑又平:陆资来台除了资金产生的直接效应外,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因素。很多研究表明,过去8年里,台湾的民间游资并不短缺,但投资率节节下降,原因就是投资人的信心不足。这个信心不是单纯对市场经济的悲观,而是两岸关系的紧张和不确定让投资人觉得投资台湾是一个高风险的举动。马英九执政的一年里,两岸积极的交流与互动目的就是不断强化投资者对两岸关系的乐观展望。
过去因为两岸关系的恶化,台湾无法与改革开放后突飞猛进的大陆接轨,错过了成为区域营运中心的良机。此次马英九开放陆资来台,也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自由化,扩大台湾产业在大陆及国际市场的通路,恢复欧美、日本等大企业对台湾的信心,希望这些在大中华经济圈中积极扩张的企业能把台湾纳入其营运蓝图之中。这也是国民党在在野时期就不断呼喊改善两岸关系、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交流的原因。
当两岸资金可以互通有无、自由流动时,它会带动台湾资本市场的复苏。台湾的资本和金融市场最近几年的状况令^叹息,直到陆资来台政策露出曙光后,台湾股市才出现了强力的反转。这半年来,因为陆资来台的预期效应,台湾的房地产市场重新出现活络的情景,很多豪宅的价格节节攀升,超出了实际的需求,唯一的解释就是房地产商和投资者预期陆资来台后房价将水涨船高。
所以,我认为陆资来台完全可以带动台湾的投资熱。
中国报道:陆资来台是否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
郑又平:台湾仰赖大陆赚取了庞大的外汇盈余,却迟迟不肯开放大陆资金进入岛内,这在世界经济史都是没有过的。陆资来台对于两个经济体之间健康良性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预见,随着陆资来台的逐步推展,会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会对一些弱势产业造成冲击,这都会造成岛内选举上的压力。对于这些杂音,我们要审慎对待,但无需过度忧虑,更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将会看到,“投审会”和“陆委会”对于第一批来台的陆资的审核将非常审慎,这是必要的。郑振中提出“先紧后宽”、“循序渐进”、“有成果再扩大”,第一批的成果是给老百姓看的,给在野党看的,不是给企业界看的。企业家比任何人都敏感,如果他愿意与陆资合作,那是最符合经济效应的自由选择。现在在自由选择之前设置了过滤和审核的门槛,是出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考量。
中国报道:如果第一批开放的效果不好,反对的声音多了,会不会阻碍陆资来台的步伐?
郑又平:2012年的选举对马英九至关重要,如果他要充分执行施政理念,需要两任时间。所以,他必须考量大部分选民,尤其是中间选民的想法。如果第一批陆资来台后,出现很多的弊端和民间的反对声浪,他会踩刹车的。只有互利双赢,才能长远。
两岸的主管单位对于第一批陆资来台都要审慎,台湾要把关,大陆也要做相关的辅导,劝导大陆投资者不要有炒短线的心态,来台投资获得的绝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陆企业也应该学习如何适应台湾成熟的商业环境和规范的法治环境。我们不仅要积极推动开放陆资来台,两岸执政当局还要小心处理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摩擦和争端,这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中国报道:有评论指出,第一批开放领域多属大陆过剩产业,对大陆投资界缺乏商业上的吸引力,您怎么看?
郑又平:我基本上同意这种说法。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期待这100项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不太实际,双方各有需求,出现需求落差是很自然的。既然门已经打开了,不管是大是小,总有~些产业是企业家能看到商机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获利最大。我鼓励大陆企业家不要只看到表面上一些制造业的利润微薄,其实台湾的管理及技术经验都是很丰富的。另外,我认为台湾的服务业是绝对值得大陆来投资的。
中国报道:太阳能光电产业、半导体产业、中草药制造等均未列在第一批开放项目中。原因是什么?
郑又平: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虽然某些产业暂不开放,但当其他产业都开放的时候,这些产业会自己要求开放。马英九积极督促台当局与大陆协商ECFA(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订ECFA之后,双方的经贸关系将有更制度化的保障,两岸的经贸交流幅度会加大,速度也会加快。最后,除了最敏感的军事等产业外,大部分产业都将逐步开放,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中国报道:有人担心,陆资入台会造成台湾技术外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又平:技术如果按照它应有的价格去移转,那就让它“外流”啦。这样的疑虑说明某些人没有信心,其实台湾的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原地踏步过,我一点儿都不担心台湾会有更新的技术突破。台湾研发创新的环境是根植在多元、自由、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这也是台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