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009-07-13孙忠实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滴速中医理论微粒

孙忠实

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个体因素①从性别和年龄来说,女性比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青年人高,从生理特点看,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开始减退,药物代谢的速率减慢,并用药物较多,易发生不良反应。②高敏人群:中药含有蛋白质等成分可致过敏反应。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液后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反应史。

缺乏临床辨证临床不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而是将中药的功能、主治生搬硬套于西医的疾病诊断和症状表现,造成不合理用药。中药注射液的治疗更强调个体差异,同是手术后的患者,是否都需要使用补益类中药注射液?即使是需要,还有补血、补气或气血双补之分。不辨虚实地使用补益药,既达不到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的目的,还造成治疗费用过高,以及使不良反应增加。

输注速度过快,用药剂量过大中药注射液输注速度应控制<40滴/分,活血通脉类的注射液更应减缓滴速。有报道输注鱼腥草注射液80~90滴/分时致死率增加,输注速度过快是其原因之一。输注速度过快或药物浓度过高还可导致胃肠道刺激反应。活血化瘀注射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易致静脉炎,表现为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红肿和血管变硬。所有药液静滴速度过快,均可引起血容量增多,致心脏负荷过重。临床用药输注速度差异较大,建议在静脉输注中药注射液时,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调节滴速,老年人、儿童、心功能不全者滴速宜慢,并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监护。不区分患者年龄、心肾功能等差异,一律高剂量起始用药,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又一因素。使用中药注射液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征等从低剂量开始,缓慢滴入,1个疗程不宜>2周,使用同时应进行安全性监测。

反复用药药物进入体内后,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而引起过敏反应。反复用药使致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不良反应显著增多,故在短期内不应频繁用药。

多药合用多药合用往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因为联合用药既可因化学性质的变化导致药物成分、pH值等改变而使微粒数增加,微粒进入血管后,引起局部栓塞性损伤和坏死,如肉芽肿、微血管阻塞、炎症反应等。中药注射液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使中药注射液中的多种成分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此外,多药合用也会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的改变而发生不良反应,

药物因素①药理作用:中药注射液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相当比例,如蛋白质、鞣质、不溶性微粒等。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频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尤其是静脉注射液,主要是由于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质或有机物在人体形成半抗原所致。②制备工艺:中药注射液常含有一些不溶、难溶性成分,配制时需添加赋形剂,如增溶剂、稳定剂等;因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也能成为致敏原物质而发生变态反应。制剂的稳定性、刺激性、渗透压、pH值等不符要求,也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伪劣药品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善,使伪劣药品易于混杂,常引发严重的群发不良反应事件。

自行盲目用药任何注射剂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有个体差异,对某些患者有效的药,对其他患者不一定适用,故不应根据他人经验用药。

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

加强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液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重视质量规范的高标准、严要求。改进中药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纯度和质量标准(如指纹图谱),剔除无活性成分,为临床用药安全打好基础。

遵循中医理论应用中药注射液中药的应用应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不遵循中医理论,随意使用中药注射液,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疗效,反而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意用法用量避免联合用药。中药注射液使用时尽量稀释后使用,滴速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15~30滴/分。初次使用时,应尽量减慢滴速,并注意观察。

加强护理根据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较早的特点,应密切注意输液开始后前阶段病人的情况,加强巡视,以尽早发现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滴速中医理论微粒
基于药物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实践*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塑料微粒的旅程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