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9-07-13赵鸿强
赵鸿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需要教师能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和点化,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和催发者,从而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但教学更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按照课本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就行了。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物体的浮力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我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说“你看,铁块沉到水底,它的浮力小,而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则它的浮力大。说明物体的密度可能影响浮力的大小。”我首先对于他敢于置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肯定,但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同学:“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的讨论就像炸开了锅,有的说“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说“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的说“与进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等等。然后我挑选了其中几个猜想,分别请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设计实验来进行检验。最后学生想到了“应该与物体处于液面下的体积,或者说是排开液体的体积”。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避免因霸权而抑制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由传统的“刚性设计”“教程设计”走向“弹性设计”“学程设计”,为教学“生成”预留时空和创造可能。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
2科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筛选机制
一节课上往往会有许多的生成性资源的出现,有的可以用,有的不可以用,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筛选和鉴别,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如有关“扩散”,内容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为什么往篮球里打气时气不会漏出来。里面的空气不向外扩散?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这个问题上了,兴趣也不断的转浓。而这类生成性的问题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同时课堂上也没材料和时间供我们做此类探究,所以我改变了方向,对问题作了以下的处理:表扬这位同学的提问;把问题放人课后作为课后的探究,把学生分成两个组,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究;再把学生所得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体验。学生思想很活跃,他们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后探究的兴趣,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科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能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3.1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教学应以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为起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可以分为学习的准备状态、学习的反应状态、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等。捕捉学生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挖掘其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补短。将十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习得和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课程资源。
如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在实验中。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我当时一怔,这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但我抓住这个培养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学生们共同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就推翻了课本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科学精神。
3.2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和制约性。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生成性资源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中间还必须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只有被开发主体所认识,重视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时。它才具有课程和教学意义,才能实现其价值。
如在讲授完“最近的恒星——太阳”时,让学生就太阳外部结构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提问:太阳表面温度比中心温度低,可为什么在太阳的外部结构中,由里向外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的温度却越来越高呢?尽管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初中地理的范畴,而它却是许多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是一个很有质量的生成性问题。我们进行了集体探讨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答案,但答案正确与否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对于个别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应巧妙地施以诱导点化,使之成为点燃全体学生创新引擎的“星星之火”,激活课堂生命活力的“兴奋剂”!
3.3巧妙利用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学会“回应”不同声音。教师应根据学生随时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课时计划,不断积累实践智慧。教师要学会延伸和拓展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源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爱学、乐思的积极学科情感。教师要会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同时也丰富着教学实践智慧。如上“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节,对学生解答一道关于鲨鱼的生殖方式的选择题时。提到“鲨鱼是胎生还是卵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卵生。理由是:鲨鱼是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一种。但班上有一位同学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不,鲨鱼是胎生的。”他的回答使教师感到意外。但教师还是让这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电视上,我亲眼看见鲨鱼在海洋里是胎生的。”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大胆质疑的精神。后来,通过查资料发现,鲨鱼并不都是卵生,也有胎生和卵胎生的。
教学资源生成往往是把学生引向了一个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知识本身的关联性。学生就在一些知识点矛盾、碰撞中产生对知识的迷惘、困惑,从而有想理清思路、穷究原因的兴趣与冲动。这就是课堂资源生成开发与利用的最好时机。也是最好的手段。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理念,课堂教学本来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