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外国经济间谍渗透
2009-07-13
“间谍”这个字眼,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刀光剑影、军情刺探,但最近发生的力拓商业泄密案却在提醒我们,境外经济间谍对中国的渗透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像蛀虫一样吞噬着国家的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军事抗衡和政治冲突正日益被商业竞争所取代,经济间谍成为广泛存在于商业运作中的“公开秘密”。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90%的美国企业聘人专门从事相关经济间谍活动,受雇者大多曾受过有关竞争性情报的训练,以刺探商业竞争对手的内部资讯为己任。另据调查统计,全球前1000强的大公司里,平均每年发生2.54起商业间谍事件,损失总数高达上千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强国一年GDP总和。
当前的中国已经是境外经济间谍活动的最主要对象国。由于中国经济的开放度高、法制建设不完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大量经济间谍在中国从事窃取先进技术、重点谈判信息等多种商业机密,使中国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的经济间谍在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手段也花样翻新。这些人利用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寻找突破口,其突出特征是通过贿赂达到目的。
统计表明,在中国10年来的腐败案中,有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这些经济人士通过行贿,换取了大量特殊服务和关照,并刺探到大量相关的政策情报和经济谈判的底线,进而从中谋利。
对于经济间谍的渗透,我们显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对的法律手段也相当有限。
一方面,中国还没有一部《反商业(经济)间谍法》,而美国早在1996年就出台了这样的法规。没有这样的法规,外国企业和有关机构就会利用这个“灰色地带”,从事窃取情报的活动。而有了这样一部法规,就可以对经济间谍或商业泄密的判定做出严格规范,使政府官员、企业员工对何为保密、何为泄密,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外国企业和机构也将起到警示作用。
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查清了的商业间谍案,民众所知也甚少。对此,有关方面应及时向全社会通报一些典型案例,并通过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此外,还可通过这些案例来加强对政府官员和企业各级员工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经济间谍的手段、危害和后果,防患于未然。
力拓商业犯罪案的发生,给民众上了经济间谍的生动一课。环球网根据这一事件所做的相关调查表明,95%左右的网友都支持严惩外国在华经济间谍的犯罪活动。只有加大反经济间谍的力度,才能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