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趣闻
2009-07-13
林 博
2010年5月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将是全球的一场盛会。尽管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世博会,但早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上就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货还拿下金银大奖,在世界各国面前很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首届世博会中国很风光
1851年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被视为世界博览会的开端。当时,英国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所以驻华的英国外交部门和商人们都得到指示,要尽可能促使中国出席。但当他们向清政府的两广总督提出“在博览会上进行合作的建议”时,却遭到了拒绝。不死心的英国人转而要求在华外商挑选中国商品赴展。
一个名叫徐荣村的商人当时在上海,得知此事后,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商机,遂精选了12包“荣记湖丝”,紧急船运至伦敦,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他是唯一一个提供展品的中国商人。
由于徐荣村本人并没有去伦敦,很多人便以为中国是以寄物参展的形式参与首届世博会。但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博士在查阅大量史料后发现,一个名叫希生的广东人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盛大开幕仪式。在英国宫廷画家塞鲁斯所作的开幕式油画中,可以看到身穿官服的希生站在右侧的显眼位置。
英国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节:希生站在达官贵人和外交使节人群中,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塞亚》哈利路亚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走出人群,来到女王面前非常优雅地行了礼。女王也优雅地回了礼,并让他站在突出位置。狄更斯也在他主编的《1851年王室记事》中专门描述了希生参加开幕式的情景。
希生为什么会出现在伦敦世博会?这要从一艘叫“耆英号”的船说起。1846年一个英国商人买下这艘船,满载着中国工艺品从广东出发,希生跟着船于1848年3月抵达伦敦。“耆英”号停泊在泰晤士河畔,成为伦敦著名的旅游景点。几名英国船主还打出广告:用一小时就能了解中国。英国人把“耆英号”称作“水上博物馆”,在狄更斯看来,这是一艘迷人而充满魔力的中国帆船,登船仅五六分钟,伦敦的丑陋便随梦而逝,剩下的只有中国印象。当时很多名流包括英国女王都参观过。由于伦敦世博会有中国展品,希生也就被邀请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在世博会的首次亮相十分风光,有独立展区,还拿了大奖,而日本只有零星展品,而且是夹在中国和荷兰展区当中的。英国报纸是这么说的:伦敦世博会吸引了中国等25个国家。只有中国两个字留着,其他24个国家被省略掉了,可见中国的地位在当时还是相当高的。
第一次正式参会
虽说中国几乎参加了早期每一届世博会,但1904年之前,中国代表团都是由外国人组成的,当时清政府把参会事宜全权委托给英国人赫德。直到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行世博会,中国才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外媒称之为“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据说,前来传达邀请的世博会委员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慈禧亲自接见,还问了他许多世博会的情况,这样中国就正式接受了邀请,由道光帝嗣曾孙溥伦担任正监督(相当于中国馆馆长)。溥伦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皇室成员,是比较开明的“少壮派”,倾向立宪。副监督黄开甲随即被派往美国,他是第一个入住世博会场的外国专员,中国也是这届世博会第二个举行展馆奠基仪式的国家。黄开甲是晚清首批留学幼童之一,清政府看中他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办事方式,而且口才极佳。
参展的中国代表团阵容十分强大,商人、工人、演员、魔术师以及各类贸易的代表共500人。为了吸引游客,黄开甲想出了一招,让参展的中国商人的孩子们盛装排列在馆区门口。1904年世博会出版的图册《最伟大的展会》记载道:游客们非常惊奇地发现这些中国小孩的英语是那样流利,事实上他们来美国之前从未接触过英语。
带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中国特色让老外们感到十分新鲜,戏院里中国演员表演京剧;在一个市集,中国工匠们熟练地展示着他们的手艺;还有北京街头的大变戏法夹杂着广东丝竹,都吸引着游人。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中国美食,可容纳数百人用餐的屋顶花园被命名为“上海餐厅”,主打菜式“炒杂碎”售价1美元,最贵的卖到20美元。餐厅的厨师、服务员、收银员全是中国人,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为游客们送上一道道精致的中华美食。有趣的是,西方顾客被要求使用筷子,当然如果实在不行,还是可以索取刀叉的。
本届世博会有一件展品的参观者如“过江之鲫”,那就是慈禧的画像,人们争相一睹这位神秘的中国太后。画中慈禧身穿冬季朝袍,披一件珠翠披肩,头上戴着珠宝饰物。整幅画像宽6英尺,长10英尺,上方为“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字样题款。博览会结束后,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这幅画像被运至华盛顿,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盛大典礼接受画像。从此,这幅画像便由美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
世博会让中国看到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1904年世博会上中国馆表面光鲜的背后,有些展品却让人十分难堪。当时清政府雇了法国人巴士伯作为参会书记,此人以“展示中华艺术”为由,挑选了一组泥人雕塑陈列在杂艺馆。小脚妇人、面色黑黄的抽鸦片老爷;陈列着各种酷刑的小县衙;包括娼妓、囚犯、乞丐、洋烟鬼等数百小木人;反映当时民间旱涝疫病,困苦生活的小草房以及枷号、杀人刀、刑具、几张杀人照片,“外人过者无不嗤之以鼻”。
当地华人、留学生非常愤怒,认为世博会本应展示各国文明成就,而这些雕塑恰恰展示了中国野蛮、落后的东西,无异于“献丑大会”。他们联合向溥伦和黄开甲抗议,最终,清廷驻纽约总领事夏偕复出面,勒令巴士伯撤去了展品。
和世界各国竞相展出的琳琅满目的发明和产品相比,我们无法不承认自己的落后。来看看历届中国获奖的展品结构,不外乎是仰仗祖先荫庇的传统农业、手工业以及精致却少有实用价值的古董工艺品,技术性较高的工业、矿业、交通少有展品。几十年后,新中国首次参加的1982年诺克斯威尔世博会,展品还是以工艺美术品为主。
举办世博会的梦想
参会过程中,中西工商业存在的巨大差距让不少中国人意识到,积极参与世博会,甚至自己举办世博会,对于振兴本国实业有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办博呼声一个世纪以来不绝于耳。如清末开明官员端方,建议仿“外国赛会之例”,在中国举办类似博览会。在他的推动下,1910年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的博览会,即南洋劝业博览会。美国人称其复制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认为它具备了欧美世博会的基本要素。
令人称奇的是,100多年前就有一些人提出或预言上海将举办世博会。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有一篇专门谈“赛会”,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在梁启超、吴趼人、陆士谔的小说里,也不约而同预言到这一点。最绝的是陆士谔1910年的幻想小说《新中国》,竟然精确预测到100年后上海要开世博会,要来许多中外游客,上海滩建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如今,他的奇梦一一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