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涕泪”的惊喜

2009-07-13许锦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情味诗句杜甫

许锦珍

一堂好课既要有精彩纷呈的预设,也应有令人惊喜万分的生成。这是我在“三优”评比活动中上了一节录像课的切身体会。

记得那天,我执教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为使学生感悟古诗不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意思,更应品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我采取的做法是:先创建一个宽松环境,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后,在合作的氛围中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意,感受诗人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语言美感。然后,我抛出预设好的问题:“透过诗人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诗人流露的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啊?”在学生说出“喜欲狂”后,我紧接着让学生找出诗中能体现“喜欲狂”的句子。谁知在交流中却出现了一个让我差点措手不及的小插曲。

当时,刘青山说出“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话他体会到诗人的高兴。班上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魏聪满脸疑惑地问:“老师,家乡收复了,本是件高兴事,诗人为什么要流泪呢?”这句不大的疑问声令我微微一怔。这可是参赛课,解决他的疑问,教学过程要有所调整。置之不理,又会……猛然间,我想起王自文老师上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讲到“遗民泪尽胡尘里”,曾引导学生思考,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学生的反应强烈。此泪虽非彼泪,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先引用一下“彼泪”吧。

于是,我顺水推舟问道:“是啊,这流的是什么泪啊?”思维敏捷的陈小虎“腾”地站起来说:“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心情非常高兴,这是一种高兴的泪。”我接过话题问:“你们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想想这流的仅仅是喜极而泣的泪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纷纷结合搜集好的资料,踊跃发言。熊琳回答道:“我觉得这泪水里还包含着诗人的惊喜,诗人‘惊的是在外流亡这么多年,如今,收复家乡的消息突然传来,‘喜的是可以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了。”

熊琳的回答令同学豁然开朗,学生们的回答也渐渐明朗。

熊倩也不甘示弱:“我觉得还是一种激动的泪。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战争使他离开了家乡。而今,他听到家乡被收复的消息,想到自己可以回家了,能不激动得流泪吗?”

人称“小电脑”的余江娓娓道来:“老师,我认为这是辛酸的泪。杜甫曾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可见他在外飘泊的八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今,喜讯传来,这八年的苦难历历在目,自然是辛酸的泪了。”

一向沉稳的涂静文也发话了:“我认为诗人流的是感慨的泪。因为当年他背井离乡,在外飘泊八年,如今收复家乡的消息传来,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祖国也要安定了,再回首自己以及祖国的过去,自然是感慨万千了。”

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刚才发问的魏聪此时茅塞顿开,回答道:“听了他们刚才的回答,我觉得有个词最能体现诗人当时心情,那就是百感交集。”

“真是一群出色的孩子!”我由衷地发出赞叹。竟能结合资料展开联想,把“涕泪”两字化为如许多种生动画面。试想,当平面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于是,诗句背后“喜欲狂”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这带来的何止是一份惊喜?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虽没有完全按我的思路进行,但教学效果比我预想得还要好。我觉得让学生各抒已见,提高了语文中的语感能力,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堂课让我反思,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程,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

这也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猜你喜欢

情味诗句杜甫
押题作文
六一来了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杜甫改诗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