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中性化的趋势

2009-07-12李亚妮

百科知识 2009年22期
关键词:中性化男孩教育

李亚妮

中性化:潮流?趋势?

“男阳刚女温柔”至今仍被认为是极具典型的两性气质。“假小子”、“娘娘腔”曾一直被作为一种带有另类或排斥性色彩的言语形容那些不够淑女的女孩和不够粗犷的男孩。但是,时光逆转,2005年,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中,冠军李宇春凭借自身的中性魅力迅即在娱乐圈中将中性美打造成焦点,2006年的冠军尚雯婕再度以中性魅力为招牌。与此同时,“加油,好男儿”节目中师洋摆动着细腰,竟在PK台上无往而不胜。环顾周围,发现身边的“假小子”、“娘娘腔”已然不少,而且悄然增多。“中性美”不再只是娱乐圈中的性别审美,而成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并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被认同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

其实,中性化并不是中国近日特有的现象。早在30多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30年后的今天,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

中性化:外表?内在?

中性化常常从外到内有诸多种表现。①外表装扮。最惹眼的是衣着打扮的“中性化”。服饰的中性化由来已久,但在不同的时代风尚、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涵义不同。时下,中性化的装扮就是,女孩远离裙子和女性化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剪超短发、穿大头皮鞋、着猎装等偏男性化的装扮;男孩则留长发、挂耳环、涂脂抹粉、眼影眼线样样不少。衣着打扮只是中性化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如穿牛仔裤、剪短发并不一定就有“中性化”的气质。②言谈举止。许多“中性化”的女孩表现出刚毅、帅气、洒脱等性格特征;喜爱足球、篮球运动,说话大大咧咧、泼辣,与男生称兄道弟等行为;而男性则表现为说话细声细气,忸怩作态,动不动就流眼泪,文弱、细腻、敏感,喜欢玩洋娃娃,爱用女孩用的书包等等。⑧心理认同。从外表到言谈,再到心理,中性化的气质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被认同乃至效仿。他们重新反思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角色差异,诸如男性应刚强、理性、主动,女性应柔弱、感性、从属等,重新追求一种彰显个性的性别特质。

中性化:教育?尊重?

针对青少年的中性化现象,学生、家长与学校、教育专家等几家欢乐几家愁,众说纷纭。“女孩男性化”与“男孩女性化”,孰优孰劣?

针对女孩中性化的现象,专家们也是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女孩中性化是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宽容你,特别优待你,而需要女性不断地付出,甚至比男性付出得更多。为了适应社会,女性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选择放弃。从某个层面来说,中性化的女性更具有领导力、判断力和影响力,这在职场中更为明显。同时,这也是女性自我意识提升、张扬个性、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的重要表现。反对者一方面认为,亭亭玉立、温文尔雅、善解人意,柔情似水依然是女孩不可或缺的品质,同时也认为,女性中性化是一种潮流,但不是好的潮流,是女性解放走入另一个误区的表现,女性中性化是带有市场化符号的假女性解放。就像有人将人分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三种人一样,女性中性化是“女博士”的新版本。有人把女人比作玫瑰,把男人比作白菜,玫瑰不要和白菜比重量,白菜不要和玫瑰争芳香。现在,女性中性化就是让玫瑰和白菜比重量。甚至有人认为女性中性化会走向性别的另一极端,断言出现校园女生暴力与女性中性化有关。也有专家对“女性中性化”表现出超然态度,认为女性中性化只是一股潮流,可能还构不成一个社会问题,到了一定阶段就自然消失了。中立者认为女孩在保持自身温柔、细心的本质的同时,向男性学习坚韧刚强冒险,取他之长,补己之短,未尝不可。

针对男孩的中性化,尤其是缺乏阳刚之气的中性化,有人发出“拯救男孩”的呼声。某高校600多名男生对着天空振臂高呼,打出横幅“我是阳刚男孩!”“我要做男子汉!”,签名发誓要做阳刚男孩。为此,还专门根据专家意见明确了“阳刚男孩十大标准”——衣着整洁、体魄强健、举止稳重、坚强执著、宽容豁达、幽默风趣、乐观开朗、礼貌教养、有责任感、照顾弱小,以此来抵抗男性的中性化现象。

青少年的中性化一度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恐慌,并采取相应的“矫治”措施,比如将男孩送入“男子汉训练营”;让女孩参加“淑女学堂”活动等。这些所谓的措施,到底有多大效果呢?是“对症下药”,还是“庸人自扰”?有的专家认为,中性化是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一种性别错位认识,会导致社会性别结构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呼吁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将性别教育纳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利的。也有的专家认为,在如今这样的多元化社会中,社会性别也应该是多元的、平衡的,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性别特质,而不是刻板印象。

中性化:家庭?社会?

虽说中性化的现象由来已久,但中性化个体增多的走势不能不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究其原因,也是纷繁复杂。第一,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下,独生子女成了社会的主流,这类孩子在家庭中受到格外的关注,性别特征不被刻意强化或者甚至被淡化。第二,家庭的养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使然。有研究发现,0~6岁的男孩,母亲承担的养育功能占到60%以上,其次是祖父母辈,最后才是父亲占15%左右。因此,学前男孩接受的过多是阴性化教育。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女孩从小被教育要自立、自强,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这要求女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如坚韧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而对于男性而言,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些男孩受到整个家庭尤其是女性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第三,学校的教育体系和师资状况使然。一些老师认为,学校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女性优势发挥的,而男孩优势相对容易被抑制。如果一切评价都围绕提高考试成绩,与此无关的一些课程就容易被忽略了。在不少中小学,男孩子甚至被要求不能跑、不能跳、要像小姑娘一样乖乖听话……。同时,从师资力量来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女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性别认同的角度来看,男性的性别认同常常出现错位或模糊状态。第四,市场的竞争使然。职场上的竞争,使得女性发现,由于许多规则是男性制定的,要想同男性平起平坐,就要不断地学习、模仿这样的规则,女性中性化是女性逐渐发展自我的一种途径。而职场上对于男性的偏爱,使得学校里的女性优势顿然受挫,转而中性化。

那么,中性化是一种时尚潮流,还是一种性别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中性化是性别差异的缩小,还是性别二元对立的博弈?我们需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反思。(文章代码:2229)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中性化男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性化服装与女性独立
浅析女装中性化的服装设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