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走好求职路
2009-07-12赵乃迪苏展
赵乃迪 苏 展
曾几何时,在那个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代,“象牙塔”、“大学生”几乎就是“好工作”、“金饭碗”的代名词。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越来越容易感觉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绝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这一身份在就业中的优越感已经几乎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不得不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之一。
虽然这一问题在我国只是1999年大学生扩招之后才开始逐渐体现,但是在国外,有关就业心理的研究早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开始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自美国之后,法、英、德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设有职业辅导课,虽然高校里有专门的就业部门帮助大学生寻找了部分就业机会,但收效甚微。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因此,在现今这样经济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就更加重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之多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压力呢?根据前人的研究,压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界的压力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来自外界的压力主要指始自1999年的高校扩招,超出市场接收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求职供给市场,然而需求市场却未成比例地增长。因此,竞争的加剧成为了压力的主要来源。
心理的误区
相比外因,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则显得更加严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眼光盯在大公司、大城市以及效益好、挣钱多的单位,从而错过了比较现实的就业机会,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更加焦虑,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走进了恶性循环。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就业准备欠缺,又有可能走入更多就业误区,从而引起更大的就业压力。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近几年,除了常见的预期较高、留在大城市心态外,还出现了一种现象——以考研逃避工作的心理。据相关统计,200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4.6万,比2008年报考人数增长3.6%(由于报名时间和金融危机爆发时间比较接近,增长不十分明显)。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波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初步预计2010年1月的考研人数将达到180万。然而,在这些人中,真正希望为自己充电提高能力的人却不是很多。更多的同学则是抱着“怕工作找不到,先去考研再说,给自己留条后路”的想法走上了这条路。
对于这些同学,他们之所以因为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无非是觉得现在工作不好找,读研究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因为本科生具有一些研究生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本科生的就业面更广,年龄更有优势等。再者,用人单位也不得不考虑由于招入研究生而要提高的运营成本,现在有些单位变得越来越实际,招收的研究生越来越少,这无疑也对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研究生就业形势未必就比本科生要强。所以说,单纯的逃避是没有用的,工作这道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即使拿到了那张研究生文凭也未必就能换取一份好的工作,只有真正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该来的总归要来的,与其被压力逼得节节败退,倒不如揭竿而起,积极面对。
做好自己的定位
那么,在避免了这些常见误区之后,处于求职阶段的同学们又应该怎样去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呢?最重要的是应该做好自我的定位。根据人格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论,一个人的行为是他的人格和环境互相交互的结果,他的行为可以进一步影响自己的择业和生活适应的情况。同时,他自身业已形成的人格类型会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即选择对他而言更容易适应自身人格类型的职业。从这一角度上说,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是他人格的延伸和表现。根据这一理论,霍兰德将人们的职业选择分为6种类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工作的实际型、具有聪明理性等特点并喜欢智力抽象类定向工作的研究型、具有想象等特征并喜欢艺术类职业的艺术型、具有合作意识并喜欢社交工作的社会型、具有冒险精神并喜欢从事领导工作及企业性质工作的企业型、具有顺从谨慎特性并喜欢有系统有条理工作的传统型。据此,他又设计了霍兰德职业问卷,这套问卷可以有效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的职业特点以及适合何种工作,从而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认真的规划
除了对自我准确的定位,我们还要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舒伯就将人一生的职业发展为5个时期。首先是从0岁到14岁的成长期,这一阶段人们主要经历了对职业的幻想、兴趣和储备能力阶段。然后是15岁到25岁的探索期,这一阶段人们通过试验、过渡和试行阶段不断摸索和试探自己适合的职业。第三阶段是比较重要的创立期。这一阶段从25岁到44岁,人们需要对自身的职业进行适应和保持稳定,进而成熟。第四阶段是从人们的45岁到59岁,称为保持期,主要对之前的成就进行保持。60岁以上的第五阶段称为脱离期,即人们平时所说的退休。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作为人生特定时期的一个单一事件的做法,而将人的职业选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此理论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加以规划,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健康有序地发展。
如果我们顺利地渡过了求职路上的这些阶段,那么我们就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并在相应的环境下慢慢形成新的生活工作态度、新的价值观以及对天赋的自我认知,这样我们就会更加明白何为“真实的自我”。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施恩有一个“职业锚”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和价值观。因此,职业锚将决定个体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什么类型的工作单位:会决定个体是否会喜欢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会跳槽:会决定个体在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其意义在于,当我们真正发现自己的职业锚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成了我们的事业了!
求职就业是每个毕业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重要选择,就业时心理状态的把握尤为重要。作为走出校门,走入职场的第一步,每个大学生都会十分慎重,虽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有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只要能够避免求职路上的这些误区,并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挑战,理想的工作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文章代码:2218)
【责任编辑】赵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