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意于画,升华画作的中国钢琴作品

2009-07-10向乾坤

音乐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涛声绘画音乐

向乾坤

摘要:绘画与音乐都可以表达情感,用音乐描述画意是作曲家的一种创作思路。中国作曲家汪立三创作的钢琴作品《涛声》就是取意于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绘画作品的成功之作。

关键词:绘画;音乐;中国钢琴;涛声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2-0063-03

绘画与音乐同属艺术门类,绘画通过线条和色彩传递给人们的视觉,音乐通过音响传递给人们的听觉。画中之乐、乐中之画是人们常常探讨的话题,它们都可以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绘画的构图、线条对应于音乐的曲式结构、旋律线条。绘画中给人温暖、热烈感觉的红、橙、黄这些暖色调,它们相当于音乐中的大调式;而给人寒冷、宁静感觉的绿、青、蓝这些冷色调,它们相当于音乐中的小调式。绘画中的术语“色彩”常常被作为音乐用语出现在教学、理论文章中,它被用来描述音乐中的调式调性、和弦、配器等。同样,音乐中的术语“节奏”广泛应用于绘画及空间造型艺术中。

音乐与绘画的联系表明,艺术创作者可以用音乐表现绘画的内容。欣赏绘画的感受通过音乐创作表现出来,这是人的“通感”效应。取材于绘画作品(或作曲家内心里的想象画面)的音乐作品单就钢琴作品而言,著名的有:穆索尔斯基取材于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共10首小曲,每个标题都是原画的标题;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许多钢琴作品来源于他本人头脑中浮现的丰富“意象”(他的钢琴作品和印象派画家莫内的绘画作品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艾米尔·韦尔莫斯说:“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是克劳德·莫内作品《水中倒影》色彩语言的移调”)[1]。

用音乐表现绘画的方法同样被我国作曲家汪立三所应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汪立三1979年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后,立刻被那清高、冷峻的风格强烈地感染,于是选取4幅画作谱成了四乐章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分别是:《冬花》、《森林秋装》、《湖》和《涛声》。虽然钢琴作品四个乐章的名字都取意于画家的画作,但作曲家并未局限于画面本身,而是融进了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思想与心灵的共鸣。这部作品写于1979年,1985年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选一等奖”。

一、东山魁夷及其风格、鉴真法师与唐招提寺障壁画

东山魁夷(1908-1999)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著名画家,出生于横滨市。1972年他的绘画作品《春晓》被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作为中日两国的外交国礼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东山魁夷一生的辉煌巨作是为奈良唐招提寺“御影堂” (供奉着鉴真法师的座像)绘制障壁画。这一巨大的绘画工程起于1971年,前后耗费了11年时间。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共26幅,分别以绿、蓝色为主调,表现的是日本的山林和大海,象征鉴真的功德和恩情;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8幅)、《扬州薰风》(26幅)、《桂林月霄》(8幅),共42幅作品,作品表现中国风物。1981年完成《瑞光》后,“御影堂”全部障壁画完成。以此为标志,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成为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他的画境界恬静优美、风格独特,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注重表现日本“大和之美”和“大和魂”。此外,东山魁夷还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大家,其行文质朴简洁,意境清明澄澈,在谈艺中饱含人生哲理。

我国唐朝著名和尚鉴真法师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鉴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8世纪,他应日本的邀请,准备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他的东行遭到了当朝官吏的阻挠和自然的障碍,多次失败,受尽折磨,以致双目失明。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苦斗了整整12个年头,第6次东渡才完成了自己的宏愿。鉴真和尚及其弟子在日本传播了友谊和盛唐文化,对于日本的宗教、建筑、医药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当年鉴真兴建的,至今仍然雄姿尤在。鉴真在寺里用的戒坛、许多遗物,还有鉴真之墓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珍惜爱护。在觉察到鉴真和尚临近圆寂时,他的日本弟子忍基创作的鉴真雕像,现在作为指定的国宝安置在寺中的御影堂里。

东山魁夷在接受唐招提寺长老的要求后,1971年开始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的绘制工作。为了表现对这位文化大恩人的高度热爱和祟敬之情,考虑到鉴真到达日本时已双目失明,未能亲睹他所热爱的日本岛国的海与山的美丽风采,同时海可以象征鉴真不屈不挠、勇往向前、6次东渡的精神,山可以象征鉴真东渡的祟高使命,东山魁夷决定把日本的海与山画出来展示于鉴真雕像之前。画家抱着“以鉴真的精神来完成”的心情,不顾年事已高,长时间踏足于日本的海岸线和高山,并在御影堂冥坐,[2]终于在1975年完成了障壁画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

东山魁夷的画作《涛声》表现出鉴真为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二、汪立三先生及其爱好

汪立三是我国优秀的作曲家,193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籍四川省犍为县。1948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现四川音乐学院前身)。1951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9年毕业。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代表作有:钢琴曲《小奏鸣曲》、《蓝花花》、《“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兄妹开荒》等。汪立三先生在中国及世界音乐界享有盛名,是我国当代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他对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大胆地运用西洋和声、复调技法,并成功地表现浓郁的中国民族民间色彩,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汪立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而且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喜爱绘画。上中学的时候,他就经常去美术教师宿舍看书、欣赏、揣摩。多年来他无论身处何境,始终保持着这个爱好。汪先生说:“我很喜欢梵高的画,热情、色彩丰富、感染力特别强。还有康定斯基——抽象派的鼻祖,他的画是无声的音乐。”汪先生不仅喜欢欣赏画作,而且喜欢收藏名画,自己也亲自作画。正因为他对绘画的热爱,使他比其他音乐家更敏锐地发现了东山魁夷画作中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的绘画意境,从而找到了钢琴创作的灵感,诞生了《“东山魁夷画意”组曲》这一名曲。

三、汪立三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涛声》

钢琴作品《涛声》是《“东山魁夷画意”组曲》的第4首,亦是此组曲的主题中心。音乐叙述了唐朝中国著名和尚鉴真法师6次东渡日本那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颂扬了鉴真大师为了崇高的信仰多年来决不动摇、排除万难、不惜献身的精神,表现了鉴真大师为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汪立三在《“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中,借鉴了我国国画中题款的方法,通过文学语言帮助人们去理解作品和曲作者的意图,以达到丰富想象的目的。钢琴作品《涛声》开头的文字是:

古老的唐招提寺啊!

我遥想

一苇远航者的精诚,

似闻天风海浪

化入暮鼓晨钟。

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涛声》可分为5段:

在钢琴作品《涛声》里面,汪立三根据画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精心构思。

(一)音调的选择

为了表现鉴真庄严、高贵、神圣的形象,钢琴曲选取了中国佛教音乐曲调(重庆佛乐“香花清”)[3]作为《涛声》开头的主题素材(1-4小节)。为了表现唐招提寺建成钟鼓齐鸣、佛光照耀、普天同庆、鉴真登上神圣殿堂的形象,全曲的高潮(113-127小节)选取了佛教音乐“登宝殿”(也叫“请圣”)曲牌第1小节的音乐材料。

为了使《涛声》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作曲家没有使用现成的日本音调,而是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mi-fa-la-xi-do-mi”这种日本民族的“都节”调式音乐,如39-56、81-91、94-102小节。

在音乐织体的选择上,作曲家为了表现鉴真6次东渡日本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钢琴音乐使用了左手三连音音型表现大海,右手结合以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旋律的方法,如20-25小节。

(二)色彩

东山魁夷对颜色的深浅明暗有独到的见解,他的绘画作品喜欢使用蓝、白、黑、绿等冷色调。汪立三考虑到这点,再加上钢琴作品中要表现的宗教和日本风格等,汪立三也在和弦的色彩、音响的紧张与协和上作了精心构思。

《涛声》表现色彩的方法有:

1、调式色彩:《涛声》是受到东山魁夷的画作有感而发的,鉴真的业绩和日本又有不解之缘,音乐应该有一定的日本色调。在调式上,钢琴曲以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为其音乐的基本调式。这是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的调式,虽属五声调式,但与中国的五声调式不同,这一调式中有两个小二度音程,其调式色彩与欧洲自然小调相近。作者正是借用它的独特色彩来体现音乐中的日本风格的。

2、调性色彩:曲作者运用不同调性的调式色彩变化,如:在第32小节里,高声部在一个降号的调性,中声部在三个升号的调性;在第81-86小节,右手大指的中声部旋律是建立在G音上的“都节”调式,而左手是建立在A音上的“都节”调式,左右手分别在相差一度的两个不同调性。

3、非常规和弦色彩:在《涛声》中,汪立三运用和弦的特殊处理来表现色彩性的变化,如:在第2小节低音区的“音块”,在曲子中多次出现;在结束段用多个不同调的平行复合进行模仿钟声等。《涛声》以多种方式构成了大量不协和音响以表现特定形象,这一点,在中国钢琴曲创作史上占有突出地位。[4]

(三)《涛声》使整首组曲的4个乐章形成对比

四乐章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分别是:《冬花》、《森林秋装》、《湖》和《涛声》。汪立三先生为了把整部作品的重心放在最后的《涛声》一章,在音乐内容和音乐风格上匠心独运,做出了精心安排。在音乐内容上,前3首乐曲都是从不同角度上描写日本的风景,而《涛声》的音乐则是明确歌颂“人”的精神,它的现实意义大大超过了对于风景的描写,使整部作品体现了一种“境”与“人”的对比。在音乐风格上,前3首乐曲基本建立在日本音乐风格上,而在《涛声》中则引用了中国的古典佛曲《目莲救母》为素材,创作出了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鉴真主题”。《涛声》中那雄浑的、震撼人心的钟鼓轰鸣声和大段描写波涛汹涌的强大音流与前3首乐曲那种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对比,使整部作品体现了一种“浓”与“淡”、“重”与“轻”的对比。[5]

(四)《涛声》取意于画,不局限于画

“普遍认为东山魁夷的画,风格近似法国印象派,不注重具体细节。而《涛声》音乐中所塑造的‘画面,竟也使人联想起德彪西作品中的类似片段。”[6]如开始的第1至第10小节等。汪立三创作的钢琴作品《涛声》虽然取意于画作,但没有局限于画作,对画作进行了升华,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恒久的弘愿和意志、以及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一个悠远的岛国的博大精深的悠远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在钢琴曲《涛声》里,为了表现鉴真排除万难、竭诚东渡、战胜风浪、最终得以成功的意志和精神,运用了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这部钢琴曲中那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哲理性的思绪以及新意境的拓展、新技法的探索,在我国钢琴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受到音乐的感动,东山魁夷致函汪立三先生:“你对我的作品理解之深,令人钦佩”。日本现代音乐协会委员长广濑董平教授称赞这部作品:“杰作也,很思念。高作曲技法,实现新境地,我相信是世界性名品,很是新也”。[7]

钢琴曲《涛声》取意于画意,但远没有局限于东山魁夷的画意。

责任编辑:陈达波

参考文献:

[1]朱秋华. 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唐月梅.美在淡雅与静寂——东山魁夷绘画之美[J] .日本研究,1993(3).

[3]田青.中国佛教音乐选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4]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项葵.论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J] .剧作家,2006(6).

[6]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7]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A Discussion on Wang Lisans Piano Music ——the Sound of Sea Waves

Xiang Qiankun

Abstract:

Painting and music are both used to show emotion. Using music to depict painting is a kind of creating technique. The piano music—the sound of sea waves, which was created by Chinese composer—Wang lisan, is an successful example of getting meaning form Japanese painting.

Key words:

paintings; music; Chinese piano music; the sound of sea waves

猜你喜欢

涛声绘画音乐
我将抱回涛声(组诗)
登山
音乐
如此乐观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