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俭悖论”:挥霍促进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2009-07-09李永林

青年时代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谢凯恩斯悖论

李永林

当年,有人曾劝凯恩斯要从长远考虑问题,凯恩斯却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是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得活着,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还要更好地活着,因此,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

朋友小谢工作没几年,挣钱不算多,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全都净拣好的挑。月薪不过2500的他如今车买了,房子也有了,每天都是一身名牌招摇过市。

你小子哪来那么多钱“腐败”呢?我问。小谢笑道,来源嘛,主要有三,一是工资,那是要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的。二是外援,钱不够,咱爸妈心疼咱这个独生子,经常给咱补充能量。三是按揭,到银行贷款,咱的房子和车子都是这么来的。“凯恩斯的‘节约悖论也说啦,‘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我的消费是在拉动内需,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呢!”小谢振振有词地辩解。我不置可否。

小谢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有些缺乏算计,风险太大。如此自负盲目地消费和支出而不作储蓄,一旦碰上突发事件和意外急需用钱却不能及时获得外援时,马上就会因为“零储蓄”“断粮”而陷入困境。

“节约悖论”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发明了,他认为,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则是一件坏事。因为节约意味着人们减少了消费支出,导致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商品滞销,迫使厂商不得不削减产量,解雇工人,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理论,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群蜜蜂,整日辛劳,酿造了大量蜂蜜,蜜蜂们每天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日子过得非常惬意。后有一位蜂中哲士站出来说,弟兄们,咱这么挥霍,对资源是多么大的浪费啊,太不应该了,要厉行节约!众蜜蜂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大家吃也少了,用也省了,开支立马小了许多。也因此,大家干活也没有以前那么起劲了,因为不必挣那么多呀!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这群本来挺兴旺的蜂群,变得没了生气,日渐衰落。

凯恩斯的“节约悖论”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时,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当国民减少消费时,则会使经济陷入衰退,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简而言之,就是:挥霍促进繁荣,节约导致萧条。多年来,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更造成了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此,国家一再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人们消费,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高储蓄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朋友小谢的确在为“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节约悖论”理论诞生后,常常使人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中。根据一般常识,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如果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古人也说了,“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不挥霍”也会导致破产衰亡。凯恩斯的观点,给全世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类究竟该不该节约?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事实证明,人类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挥霍!对于美国人的挥霍,作家考尔德说了一句令他被千夫所指的话:“我认为需要一场大灾难,一场比经济大萧条还大的灾难,才能帮助美国人戒掉深入骨髓的借债瘾。”没想到,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让考尔德的话一语成谶!人们终于知道了居民储蓄率过低的负面影响。因此,作家芭芭拉·达弗·怀特黑德在《新的节俭风气:对抗债务文化》一书中提出:“我们想要建立一种更能接受节俭的文化,让节俭看起来不至于太奇怪,而是鼓励和重视。”

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则更应该提倡节俭,鼓励储蓄,进行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畸形的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而必须为明天社会经济的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使消费者支出上升的同时,储蓄和投资也随着上升,不要让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让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境界,这样,便可以解决“节俭悖论”的两难问题了。

当年,有人曾劝凯恩斯要从长远考虑问题,凯恩斯却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是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得活着,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还要更好地活着,因此,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

猜你喜欢

小谢凯恩斯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帽子悖论”
我是一只狐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