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辛.洪.金斯顿和她的《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
2009-07-08郭旋
郭 旋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并分析了她的代表作《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部分文体特色,以及这些文体特色赋予作品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辛·洪·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文体特色
中图分类号:I717.06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批华裔作家开始走上美国文坛.自此,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这些华裔作家及其作品就获得了美国主流话语的认可。其标志就是马克辛?洪?金斯顿(Maxine Hong Kingston,中文名:汤亭亭)等华裔作家入选《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以及《美国文学史》。而到目前为止,在短短30年的时间内,华裔文学已被公认为融入了当代美国文化和文学的主流,从而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定格在了美国的文学史上。华裔文学创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引人注目的成绩,代表作家之多,代表作品之重,获得认可程度之高,已经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佼佼者。
美国华裔女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是华裔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她是第一个被美国主流话语认可的华裔作家。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专家张子清先生曾经对她在美国华裔文学界中所做出的成绩有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声誉日隆,与汤亭亭取得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
马克辛·洪·金斯顿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斯托克顿,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像大多数华裔一样靠开洗衣店为生。他们每天在洗衣店工作很多个小时,晚上回到家以后母亲就会给小金斯顿讲很多中国的古典故事和神话传说。金斯顿在接受访问中曾提到过:“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听着母亲的故事就睡着了,也不知母亲讲到了哪里。”虽然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于金斯顿来说和它们对于母亲的意义不一样:母亲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生养父辈的那块土地;而对于年幼的金斯顿来讲,这些故事对于她而言,更多的是迷惑与好奇。不管怎样,金斯顿的身份赋予她的是更多的经历,给予她的是更多的思考。以金斯顿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她们的属性即:“我们是美国作家,我们所要描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我们有这个权利,因为我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从金斯顿的作品来看,她确实是在描述她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它的主人公们就是再争取着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权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古典故事以及神话传说对于金斯顿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正是因为金斯顿的美国属性以及她的中国情结使得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以其具有强烈后现代特色的作品《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为例,我们稍作分析。
金斯顿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Tripmaster Monkey : His Fake Book),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PEN West Award for Fiction /PEN Fiction Award)。此书的出版又一次为汤亭亭在评论界赢得了一片赞扬声。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书与前两部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由于出版社原因,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传记形式出品,而作者的本意是这两部作品都是小说)相比无论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写作的艺术手法上都更加成熟。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说:“作为作家,汤亭亭要比谭恩美好一百倍,因为汤亭亭的创作手法是谭恩美无法媲美的。”豍自《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成为一些大学广受欢迎的教材,评论家也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亚洲学等各个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解读。虽然,这部小说在美国国内也远远达不到作者前两部———尤其是第一部小说《女勇士》(荣获非小说类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fiction)——给美国文坛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是通过对于《孙行者》的深入解读仍然可以发现这部作品的显著的文体特色,无论在叙事方式、主人公的刻画、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孙行者》都比《女勇士》或《中国佬》(再次获得非小说类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以及非小说类美国全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for Nonfiction)更能够进一步确立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新形象。
首先是小说的语言。《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的语言特色:各种各样的语言,既有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俗语,也有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诗歌中的词句,既有地道的美国英语,也有唐人街的中国英语,既有主人公惠特曼·阿新姓名的中西方文化的双关含义,又有书名的独特含义,既有主人公阿新在作品中的独特话语如指称语(衔接理论)等,又有其他的一些后现代作品中存在的语言特色如电影中的语言等等。这些语言特点背后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又介绍了美国文化的特点,既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的自我寻找认同,(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6页)又增强了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声音。
其次是小说情节。小说中最重要的戏仿、拼贴和互文写作手法的应用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作用重大。“华人垮掉派”:《孙行者》中对垮掉派的戏仿;“美猴王在当今美国的化身”:《孙行者》中对孙悟空的戏仿;汤亭亭对赵建秀的戏仿;汤亭亭不仅戏仿诗人惠特曼的名字,而且还从他的《草叶集》借用许多短语,用于各章节的题目。第一章的“行者与问者”和第二章的“语言学家和争论者”均来自《自我之歌》的第4节。
“拼贴”一词源自绘画,后被作家所借用,指将各种典故、引文、外国表达法等混合使用,将不同作家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段落掺杂在一起。汤亭亭主要运用这个手法把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电影等融为一体。既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名著,又有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既有美国的三K党,也有唐人街的宗亲帮会。这些手法运用的目的也就是作者急于表现的身份属性建构与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最后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小说叙述视角的选择——神秘的全知叙述者观音。此法也源于中国古代说书模式,在每回说书末尾,说书者都会说“且听下回分解。”作者在每章的结尾都作了类似的小结。这种大于人物的叙述者不仅使得读者可以知道剧中人物的行动,而且还能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进一步探涉主人公不想让人知道的、甚至连他本人也不太清楚的愿望。这样,读者既可以跟着阿新走,也能得到叙述者观音的指导,通过不同的视角,进一步领会文本的意思。同时,她使用观音作为叙述者,旨在为女权运动加油出力,倡导男女平等,打破叙述者都为男性的传统。
这部作品的这些文体特色,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了解这些文体特色,有助于我们揭示这些文体特色所赋予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使读者,更使研究者不仅着眼于此作品饱含的理论意义,更进一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这些文体特色的分析拓宽了我们了解这位华裔女作家的渠道,也将会对理解汤亭亭的创作对丰富华裔文学的创作形式、对其他华裔文学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以及对华裔文学在整个美国文学领域逐渐摆脱边缘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对于挖掘华裔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及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