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常见问题浅议
2009-07-08吴飞
吴 飞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现代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课题,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目标定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这种在新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新教材,以及为适应新教材而提出的新教法,必然要和一些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产生或多或少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就是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遇到的新问题。
1 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教育工作承担的任务是传承、发现和创造的总和,基础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科技传承、发现、再创造的奠基,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质疑(批判精神)和求异(创新思维),是学生在课堂内外逐步获得人文与科技良性结合以获得高质量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教育应达目标的灵魂。
让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养成对已有知识的质疑甚至求异,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却相当难。在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课堂里,学生历来被当成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鸭子”,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只能被动地学什么,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地向“导”师转变,努力创设全体师生思维活跃,甚至不乏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争辩。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营造出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为求异和创新奠立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式探究学习,网络的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之的,通过网络新闻、论坛等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完善每一个学习课题,解决每一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大力鼓励、肯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质疑能力,不要怕出现所谓的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2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是正常的。每一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悟性极佳,一点就通,有的学起来迟钝缓慢,也有的干脆一窍不通。这种很大的个体差异,给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的一个矛盾,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把问题当作柔和剂,同时施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技术和内容掌握情况,设定、调整不同的教学目标,争取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在分层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程度分组,一个课堂一分为多,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技术冒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让同学们互帮互助。教师要学会放,而不要像保姆一样。有时教师强调了好几遍的知识点,学生照样不能掌握,可孩子们之间示范操作一遍,他们就能记得很牢。
这两种方法,可以让一窍不通的开开窍,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习缓慢的加快速度,达到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强的学生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一个老师变成了多个老师。生可以暂时为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后进的学生进步格外快;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指导同伴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感,也使自己的技术更加熟练。这就是合作性学习的自然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人们都说“话说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只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给出课堂任务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学。等到他们碰了钉子,再通过各种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慢慢地减小。
3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之前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出现课堂上教师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高招”来调动学生,而学生一兴奋起来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谁也不听别人的,结果是谁也说不成。教师又只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来。就在这样的几个“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学生也因积极性屡遭打击而兴味索然。从这一点看,问题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碰到的这些问题本身也就是我们学生应该训练的内容。
首先,什么是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有教养的行为,每个学生都要做有教养的人;不会倾听,就是没有具备对自己不良行为、习惯的批判精神。其二,民主的教学氛围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来形成,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这是教师“导”的技能问题,比如与学生们约定一种形体语言,象手掌大声拍三下,表示要同学们安静;手指放在嘴唇上,表示同学们不要说话等等,让学生知道,学习环境中自觉保持安静,这种行为就是相互尊重的表现之一。
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做好主导,主体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等人文素质的养成条件上,没有这些基本条件,鲜明的创新思维和正确的批判精神就难以获得构筑的平台,教师的主导主要就是为学生养成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使问题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养成的构成分子而促成学习走向深入。
4 分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
有个性并不等于忽视合作。学会合作、懂得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出和解决问题是新一代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而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学会合作,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人一机的机房,45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相对繁多的教学任务,如何组织教学没有先例性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给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带来了众多的探索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图片、影视甚至多媒体的制作运用,可以说包含了德育、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生物、职业等等课程内容,道德标准、语言运用(包括有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视觉语言、节奏语言、形体语言等等)、阅读、数学计算、构图、色彩、线条、点、形状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学生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学习内容。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一种,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削弱老师的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大了。教学就是教授,教为师,导为授。作为信息技术课,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开关计算机的正确程序、键盘和鼠标的规范操作、常用软件的操作程序等等,还是得由老师来教,这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一定要有规范,不能由着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或是日常生活观察得来。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不论是问题的提出或解决,或是活动的组织、运行,都需要老师来“导”。计算机一人一机的特点使得小组合作必须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在分组时,教师都要做到合理安排,集合多方力量,尽量使每一组都能搭配合理,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个性特长,注意到小组成员间和每个小组之间的差异不宜过大,必要时课前可以开小灶,以缩小成员或各组之间的差距。学习的内容有些是有标准概念和答案,大多是没有标准的概念和答案的,语言运用如此,构图、色彩等如此,每个人运用的方式方法更是如此。
老师应更多关注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学生的活动运行情况,特别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方面爆出的精彩,学生的观察、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思路自然也丰富、不拘一格,提示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提出问题、意见、建议的方式和方法,老师应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给予欣赏,引导学生学会并善于归纳、总结获得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告诉学生总结的基本格式,把形成的集体智慧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的,学生一般会有高度智力投入,老师不宜将内容和形式作过度的约束,这样才不会使得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流于作秀的境地。
5 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有实质的促进,而不是实质的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习,蕴含在每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之中。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不重视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的作用。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rove),而是为了改进(imrove)。”所以评价的重点应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教师在评价时注意针对处在学习群落中的不同个体,有意识地模糊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其任务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是经过独立思考的想法,要努力挖掘其中富于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蕴价值,从而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常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我们要注意在学生完成作品时,给学生展示和说明的机会,哪怕只是在说一个大体的思路,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热情的肯定。要注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完成作品的过程,而不必在意这个任务结果是否圆满,要对学生实践的每一步过程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在学生作出自我评定之后,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师在评价时,要重点挖掘出每个同学任务完成结果中不同于具体范例的创新之处,再把在任务中学习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时代性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新课程所体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新颖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多维构成,也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师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这种转变促成教师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学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的优化,进而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当然也包括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