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2009-07-08崔月娇

科教导刊 2009年26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

崔月娇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以自己从事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体会,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任务驱动兴趣创造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中学生喜欢独立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分阶段们学习的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这门课,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知识与技能呢?现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1 课前备课要做到课本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机结合

在课前进行详细、周密地备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但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在计算机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验证、演练、推敲。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出与这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实例在机上演示,以使得这些枯燥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例如在讲WORD画图工具一节时,教师使用导入方法:利用计算机网上的播放功能将绘制好的图形展示给学生,比如展示用画笔中的工具绘制的一张生日贺卡,画面虽然极为简单,但它以图文并茂、构图合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了这节课,你们也能画出更精彩的贺卡”。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力。

2 提倡课堂上教学应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时间占70%,理论课只占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贯通、点拨作用,所以提倡教师只讲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操作方法,这样既能全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机实践环节中,一些难操作、难理解的地方给学生们演示操作一遍,其它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教师在机房来回巡视,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完成好得多。

3 任务驱动,以任务促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信息技术课中, “任务驱动”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每个活动中要设计一个个小任务,把教学内容贯穿在 任务中 ,那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强,具有信息时代特点的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并在过程中 获得整个知识的框架与脉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设计要考虑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识能力、年龄和兴趣等特点,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授知识或一些较难的“任务”,教师最好能进行操作演练或者给出清晰、详细的操作指引,使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对于个别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完成本学习模块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组协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生活任务或主题引向深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 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比如学习Flash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做相应主题的作品,如:献礼“母亲节”,“教师节”等,有了这样的情境,带着这样的目标,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2)发挥“特长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学中,让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当“小老师”,这些“小老师”经过锻炼都可以有模有样充当教师的有力助手,没有被选中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努力增强自己的技能,这样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利用学校淘汰下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贺卡、设计学校网站、参加比赛等。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成立硬件兴趣小组和软件兴趣小组。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应用中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用中加深理解,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辅助讲解、交流讨论、作品展示几个环节给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6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诸多不宜”的网页、上网费用较高等原因致使少数学校“望网却步”。在机房里的网络教学,可以派教师定时将Internet网上部分需要学生浏览的信息下载,形成虚拟网。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那种认为“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总之,职中信息技术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一是师与生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二是教与学互动,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呼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即行为表现、效果表现和心理表现能获得教师的关注和积极反应。三是情与智互动,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体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开发激活学生的智力,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获得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时又以智力的发展、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形成情与智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