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对策分析
2009-07-08苏俊平
苏俊平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而与此同时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了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被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就业前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25-01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在客观存在的刺激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和反映。所谓客观存在,就是指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接收这种刺激是自身成熟的标志,是成长的客观需要,但因个体心理成熟的程度有早有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身心紧张状态,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整体上有提前的趋势,但有早有晚。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好的,社会大环境给予我们年轻人大显身手的机会,但目前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侵袭,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已达到高峰,再加上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因而,今年我们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现实。这种现实不免使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就业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特别是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的学生,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二) 缺乏社会认知
有的大学生对社会竞争缺乏正确认识,对职业常识和社会发展缺乏了解,或盲目攀高;或过于求稳;或观念落后;或奢谈专业对口,而不是明智地将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进行科学结合。
缺乏社会认知的第一种表现是求稳。由于受传统心态的的影响,求稳心理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的,但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两大被人们认为稳定的行业,其岗位是非常稀缺的。只有以务实的心态去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去学习去适应。这是每个大学生走进社会的入门知识,只有掌握积累了一定的技能经验后,才能有稳定感、安全感。缺乏社会认知的第二种表现是奢专业对口。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抓住各种工作机遇,不断积累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你的品德,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三) 缺乏竞争意识
有的学生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平时不进行就业准备,容易产生依赖、从众和“临时抱佛脚”等不良心理。缺乏竞争意识的第一种表现是依赖。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是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因此,在择业问题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学校、老师、家长的心理,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缺乏竞争意识的第二种表现是怯懦。怯懦的人因不善于交往,在就职择业中常会退避三舍,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招聘者面前缺乏自信和勇气,面谈时唯唯诺诺,无法正常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而无法在求职者如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大学生就业中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大学生就业或择业,不仅受到知识、技能等的制约,而且兴趣、性格、毅力、自信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十分必要。
(一) 教育大学生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
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向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然而,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青年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现代大学生应强化创业意识,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诚然,创业道路是艰辛的,其原因主要是难以发现和把握商机以及资金与自身能力不足等。但是没有一位大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创业素质”。只有少数大学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走自主创业之路。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有的大学毕业生非常看重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看重企业的规模,或看重机关的级别。对于这样的毕业生要教育其认识到作为独特的自己,没有必要和别人完全相同,要在实践中创新独特的自我。还有部分毕业生自视才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条件好,在就业时挑三拣四,从而丧失被选中的机会。对于这样的同学,要教育其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习别人的成绩和长处,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