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7-07段天祥
段天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形象地表现文字教材的内容,又能兼顾语言文字的特点,还能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运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语文教学中,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教学中,虽然教师在语言上进行了解释,但是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在教学中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意。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笔者就制作了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山水景色的特点。这样音影同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理解深透,感受深刻。
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在课文朗读中除了学生自己朗读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榜样”可以由多媒体来担任。让学生在听音中能够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听音引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例如《小小的船》一课只有4句,却运用了5个双音叠词,充满了浓厚的儿童生活韵味,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通过听音、练习,学生就会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跨越时空、提供素材,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下写作。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不是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也不是缺乏丰富的联想等因素所致。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景让他们融入景物,这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疼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等多媒体的熏陶,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学生的习作思路得以打开,感情自然真挚。
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情景,发展思维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想象思维。例如讲授《詹天佑》一课,笔者使用Movie maker制作一段视频,按照文章内容,配以清幽的背景音乐和简短的文字介绍。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
激情入境,突破重、难点运用电教媒体,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例如《白杨》这篇散文,要理解它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把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教学这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大戈壁的景色,让他们从直观的角度去体会这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然后再读描写大戈壁的词语,同时理解重点词语(看着图复述出来),为下文对白杨树高大挺秀和坚强的精神提供了感性的认识。
巧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作为立足基点。“语文就是生活”,“以人为本”,这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运用录音,音频的效果,模仿别人的朗读,更正自己的读音、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快慢以及如何把握感情,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多媒体提供的音频或视频素材(结合课文进行)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学生以自己视角,发表独特的看法,这样必然产生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恰当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的意向投注,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诱发学生的想象。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桂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