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9-07-07徐晓丹

成才之路 2009年14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精神

徐晓丹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精神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作为《历史与社会》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

一、 通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着重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充分利用。在文化和科技成就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有辉煌的科技成果,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学习《四大发明》这一课时,我在介绍四大发明后布置学生讨论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过程,我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 以斗争史励志,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面对列强的暴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是激发中国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近代史教学中我先在《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时中,抓住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通过《悲壮的抗争》《从维新到变法》到《抗日战争》《新中国的诞生》,让学生明白面对列强的暴行,中国人民各阶层、阶级都奋起反抗,英勇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 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 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如讲我国自然环境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辽阔,山川秀丽,地形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为我国的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条件:辽阔的草原,使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之首;肥沃的平原,使我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广大的山区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木材资源和林产品;碧波万顷的浅海大陆架为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提供了有利场所,使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通过事实材料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2. 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学习,培养民族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爱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孕育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发愤图强的动力。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口众多,此外人口素质低、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都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国情。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四、 学习历史上的伟人,树立心中的榜样,激发爱国情怀

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如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岳飞,转战南北痛击倭寇的戚继光,大义凛然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如甲午战争中,浴血奋战,“平壤城头留英名的左宝贵”;戊戌政变后,甘洒热血,“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辛亥革命时期,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崇高的品德,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这些素材,通过具体史实的讲授、排演历史短剧、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增长中,在心灵的洗礼中,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

此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车尔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教育方法。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翠霞.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白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3]巴德玛措.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人民教师,2007(6).

(乐清市虹桥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