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自主探究 促进自主发展

2009-07-07刘永红

成才之路 2009年1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教材

刘永红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探索”单列为一项目标,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并在实际中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 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探索材料

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学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如果没有鲜活、丰富的探索材料,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活化,探索的质量也不可能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在充分发挥教材探索性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

教材的编写者因受篇幅等制约,在编写过程中不可能使许多数学知识背景具有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在计算教学中尤为明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例题、习题具有更强烈的教学意义。如教学“183-98”的简便运算中,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小刚的妈妈带着183元去鞋店买了一双98元的运动鞋,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2元。利用以上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找回多少元?有的提出小刚的妈妈还剩下多少元?在计算“183-98”中,许多学生联系创设的生活情境这样计算:183-98=183-(100+2)=85,并且说清了为什么多减少了要加的算理。这样使静态、枯燥的计算增强了新的活力,使学生体验到简便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当教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富有生命力,学生只有形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应用性较强的学习材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材料应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并为学生所熟知;二是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努力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空间。对每个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学习品质、个性特点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创设合作探究的空间,适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逐步学会与人合作,这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还有利于学生之间彼此启发、相互补充,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数量关系”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判断相关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判断的过程必须经过哪几个步骤?举例说明。由于学生已有了进行判断的知识,现在主要是如何运用知识去探索运用,所以各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之间互相补充,热情高涨,教师再及时点拨、归纳,并出示判断实例,能使学生对所学新知得以巩固。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不仅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还能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能力。

三、 教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达尔文曾经讲过:“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获取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种新的发明创造或一种新理论的产生,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过程中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举措。

(通州市刘桥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