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抗日实践看邓小平思维方式

2009-07-06张光远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抗日战争邓小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提出抗战期间是邓小平思维方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基础,其思维方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展现,形成他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才产生邓小平理论,并且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邓小平;思维方式;抗日战争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理论的本质,说到底是方法的静态凝聚;方法的意义,则又在于理论的动态展开。这种关系导致方法的存在是呈现两种基本方式:从前者来说,它们是采取知识形态直接展示的;从后者去看,它们则是通过建构进程间接体现的。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既是通过邓小平理论直接展现的,又是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当我们把他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首先肯定的也就是他的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没有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产生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研究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发展对于我们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必须有新的实践方式作为自身的基础

思维方式是思维中通揽全局的东西。思维方式又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模式、思维定势等。人们之所以称它为习惯和偏好,是因为它在思维中是普遍、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的;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模式和定势,是因为它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结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彼此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思维中能发挥指方向、定途径的作用。思维方式的范畴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范畴,是内化于人脑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方式、思维样式。[2]

思维方式是主体社会存在方式的观念形态,而主体的社会存在方式本质上即是实践活动方式。因此,实践活动方式便是我们把握思维方式的一把钥匙。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乃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关系的认识论表现,其中,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对于思维方式具有根源性、基础性和独立性,而思维方式对于实践方式则具有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说明思维方式作为第二性的东西,它的根源决不在主观领域自身之中,而是在主观领域之外,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决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一种实际活动的结果,是实践活动逻辑的内化。

实践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和源泉,而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又要求必须有新的实践作为自身的基础。思维方式一经形成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的形式、方法更加多样化,实践的程序、过程更加复杂,旧的实践方式被新的实践方式所替代,而新的实践活动必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现象需要解决,现有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新现象、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要求或需要,既定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渐次得以暴露,而新的实践活动又内在要求有新的思维方式来与之相适应,这样,实践活动的发展与深化就造就出迫切要求思维方式转变的客观状况。而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的新知识,不断萌发、形成和创设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和新方法,又为现有思维方式或快或慢地向新的思维方式过渡提供了条件,奠定了直接的基础。于是,实践活动的变化必然地推动着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马克思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沉思才能了解吗?”[3]“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能证明什么呢?”[4]领导抗日战争的崭新实践既为邓小平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条件,又为其思维方式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展开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思维方式一样,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历史时代紧密相连,它是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本质、基本趋势和特征,凝集着当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整体景象。因此,研究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应同研究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是考察邓小平思维方式及其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则。

抗战以前,可以看作是邓小平思维方式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立即成为了一个一往无前的共产主义战士。1926年6月16日,中山大学的档案中记载了当时的中共党组织对邓小平的评价,其中有“一切行动合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对党中的纪律问题甚为注意”;“对党的认识很有进步,无非党的倾向。能在团员中树立党的影响”等。邓小平写的自传中:“我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接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5]这些已标志着邓小平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知识和信仰是思维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任何思维都离不开知识和信念作依托,思维方式本身也只能从知识和信念中提炼出来。信仰一般具有知识的基础,是知识的合理外推,邓小平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其思维方式便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有了深刻的科学基础。他对这一信仰从未有过犹豫、彷徨和怀疑,这种坚定性决定了他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贯性。

这一时期,是邓小平作为革命者的成长期,其工作主要是在险恶的环境中,变动频繁,每一项职务任期时间都不长,思维方式特征的具体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他没有担任某一地区的全面领导工作,几乎没有关于生产建设方面的思想。这和他在抗战期间的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的协议,将陕北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9月初,八路军总部在风陵渡东渡黄河,向山西进发,并于21日抵达太原。从此,邓小平正式进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烈焰之中。

入晋不久,邓小平调任129师政委。他和师长刘伯承率部进入太行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组织抗日根据地。从1943年秋到抗战胜利,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提出了一系列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政策和策略,领导华北地区军民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卓有成效的建党、建军、建政活动和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1943年10月在彭德怀、刘少奇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调往延安学习情况下,邓小平开始独立主持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这时,他的思想更趋成熟。在领导整风运动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而为党的“七大”在全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党的“七大”上,邓小平亦入选党的中央委员会,开始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抗战期间是邓小平思维方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维方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展现。对邓小平来说,这是第一次领导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是一次崭新的实践,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在更高的层面上拥有了决策的权力和机会,而决策能够全面锻炼和展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邓小平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成功地解决了抗战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又在解决问题中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一,在创建和领导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邓小平立足根据地现实斗争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对根据地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展现了邓小平系统性的思维方式。1943年1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干会议在涉县下温村召开,邓小平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6]的报告,对敌后抗战和根据地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规律,提出了“一个革命根据地除了必须具备的地理、敌情、时机等条件外,其本身必须具备着革命的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和党四种力量”的科学论断。他强调指出,党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中,要特别注意使各种革命力量相互协调与配合,避免顾此失彼和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只有正确地掌握根据地的规律,加深根据地的巩固程度,才能使之成为抗日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依托,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邓小平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规律,正确地回答了根据地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丰富了我党关于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思想。这能完整地表现邓小平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的主要特点:系统整体性、多唯性和综合性,从思维的多指向、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和系统的整体结构、整体功能出发,全面地观察与思考问题。

其二,抗战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中指出:“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这个论断同他后来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以民为本的思维方式。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一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是革命能否胜利、政权能否巩固的最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政权性质特征的最基本标准。邓小平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进行政权斗争的中心的一环,在于谁能获得民众的拥护,谁能真正具备民众的基础。”他根据太行各抗日根据地的实践,详细论述了如何把敌后抗日政权,真正建设成为“民族主义的政府”,“民权主义的政府”,“民主主义的政府”,“统一战线的政府”以及与“人民建立最密切联系的政府”。

民族主义的政府,亦即是真正领导抗日的政府。民权主义的政府,亦即是民主的政府。民主主义的政府,它必须在“有利于国而无害于民”的原则下,去适当地改善民生。统一战线的政府,不仅是各抗日党派共同拥护的政府,而且是团结各阶层的核心。必须与人民建立最密切联系的政府,郑重地选择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之标准,应该是忠诚为国,廉洁奉公,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抗日分子,他们最为民众所爱戴与拥护。这些是邓小平从斗争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应遵循的原则,其核心是一个“民”字。

其三,邓小平是站在抗战最前沿的战区领导负责人之一,他最尊重实践与实际,能够很好地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表现了邓小平独特的唯实的思维方式。“革命两面派”政策的阐述和运用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在坚持抗日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了党的政策策略思想,在《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7]中明确规定了革命两面政策的性质,它“属于敌占区或敌占优势的游击区范畴”的政策,“是深入到敌人(主要是敌占区和伪军伪组织)内部的进攻政策”,其“本质是向敌占区的进攻”。他还就运用革命两面政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分析了运用革命两面政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定了运用革命两面政策的工作重点和任务。“革命两面派”政策对于我党在敌占区工作的开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大了统战对象的范围,巩固和支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证明,“革命两面派”政策是对敌政治斗争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邓小平对它的形成、发展及其运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升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8]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同样适用于实践与思维方式的相互作用,对邓小平来讲,成功的实践促使他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推动了他实践的成功。邓小平的科学思维方式是能够开

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2.742—743.

[2]李淮春.现代思维方式与领导活动.求实出版社,198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2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292.

[5]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50.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33—44.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45—63.

[8]纳麒.论作为科学思维方式的邓小平理论.思想战线,1998.12.9.

【作者简介】

张光远(1977-),山东济宁人,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抗日战争邓小平
9月历史大事记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