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

2009-07-05袁怀敏

科教导刊 2009年35期
关键词:木块液体体积

袁怀敏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令我们高兴。但高兴之余,老师们也常常发现,许多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但提问的质量不高。这大大的限制了设疑解疑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我们既要使学生勇于提问,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是经过思考的。本文结合物理教材教法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教学引导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剖析思维方式,启发学生领悟科学提问的方式

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品质的反映,因而启发学生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向题的首要方面。近些年的初中物理教材教学中,广泛采用提出问题导人新课的模式,其中皆隐含着科学性的思维的不同方式。

例1 在茫茫雪原上,步行的人为陷入膝深的雪而苦恼,而滑雪者几乎不陷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直向思维。有关“压力和压强”的教学。)

例2 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我们是怎样看出他们的快慢呢?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如果把百米跑同万米冠军的长跑比一比,要知道谁快谁慢,应该怎么办?(多向思维,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教学。)

例3 v - s / t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能不能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t / s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假如可以,哪个表示方法好一些?(反向思维,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教学。)

例4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在省力同时又能省距离呢?假如能既力又省距离,功=力拙嗬耄我们就省了功,使用简单机械比接用手少做功,这办得到吗?(横向思维与递进思维,有关“功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中提出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作适当的浅析,启发学生领悟及逐渐掌握科学提问的思维方式。

2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进行科学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1)创设模拟探索情境。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不是直接演示课本中“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而是先引导学生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由二力平衡知识得出F浮= G。接着演示如下实验:①将大小不等的同种木块分别浸入两个装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两杯一样)中,让学生观察两杯液面的变化;②将大小相同的同种木块(p水< p 酒精) 分别浸入两个装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两杯一样)中,让学生观察水和洒精液面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大、小木块浸入同一液体中,大木块所受的浮力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大;当同一木块浸入不同液体,木块所受浮力相等,但密度小的液体被排开的体积大。由上结论可以使学生发现液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被排开的体积及液体本身的密度有关,从而提有关问题。

(2)创设排谬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正确结论基础上,纠正原有错误的经验知识,从而提出新问题。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水杯——厚纸片” 实验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将水杯充水,用一厚纸盖于杯口,现将杯倒过来,纸片会掉吗?水会洒吗?由于“经验” 的影响,学生当认为“纸片会掉,水会洒出”。接着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判断与事实相矛盾,疑问产生了,科学地提出问题的活动由此开始。

(3)在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在“杠杆”教学中提如下问题:将一粗细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线水平的悬吊于空中,将木棒于悬吊处切断,两段木棒的质量相等吗?由此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两段木棒的质量不会相等?从而促使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 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暗示疑惑悬念,培养学生善于科学提问

人的心理可分为有意识和C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人脑的思维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暗示悬念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暗示使学生无意中发现问题,悬起疑惑,诱发他们去思考,使学生对科学提问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实验教学中暗示悬念。如在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中,“有意”安排测量形状大小相同、颜色一样的铁块和铝快(不告知哪是铁,哪是铝)的质量及体积相等的水和洒精质量,使学生在观察中悬起疑惑:哪一块是铁,哪一块是铝?为什么相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其质量不相等?为什么相等体积的水的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

(2)问题教学中暗示悬念。这方法就是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引起认识上的冲突,悬案其疑惑。

(3)小结教学中暗示悬念。这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科学提问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外,持续进行。如在“液体压强公式”小结中,指出P = pgh是计算同一种液体在深度h处产生的压强,如溶器装有两种不同的液体,由p值不同,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式。由此暗示出学生思考:当容器中装有两种相溶液体时,两液在容器中如何分布呢?内部各压强又如何计算呢?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善于联系实际,遵循认知规律,诱导得法,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科学性都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木块液体体积
液体小“桥”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大峡谷历险记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层层叠叠的液体
不会结冰的液体等
化学问答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