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7-05王玉珍
王玉珍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61-0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以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会,记得快,而且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以供广大同仁商榷。
一、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
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头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装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方法,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
在变更求新中激发学习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讲课讲得使学生失去了兴趣,寻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应当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文基础知识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人生》一课中,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先提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厂”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不可能联系在一起。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多组织课外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它可以搭建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众多的交流机会,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发现人的创造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我们把语文课堂作为活动主阵地,组织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
1.结合语文课文的活动。我们在吃透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不同的文章,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语文听说读写训练,力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参与活动。例如学习《羚羊木雕》,针对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把全班分成三个大组,甲组代表父母,乙组代表“我”,丙组代表万芳,就该不该送羚羊木雕要羚羊木雕的问题,展开辩论。学习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文章没有结尾,便训练学生续写。学了《皇帝的新装》,就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演课本剧。学习了名人单元,就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给课文人物写颁奖词。学习了诗歌《黄河颂》,就结合爱国单元开一次朗诵会。学习了《斑羚飞渡》,让学生给猎人写一封信。有时遇到自读课,就让学生做老师,自己备课,上课,体验一把当老师的感觉,并写《如果我来讲这一课》和《听…讲课有感》全班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即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把握好综合性学习。初一阶段总共有12次综合性学习,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都周密计划和安排。就拿近期我们组织的活动做例子吧,第五单元的《漫话探险》我们就用了五节课的时间,提前一周分组并布置好任务,用三节课搞了三个活动:探险名人故事会、探险利弊谈、野外生存招应聘活动,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热情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活动后,又用两课时作文来巩固学习效果。第六单元《马》,我们又布置了自己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以马为话题的手抄报的作业。实践证明,学生特别喜欢这些活动的开展。语文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
3.抓好课前小活动。课前小活动犹如大餐前的一道开胃小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把这段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班级轮流日记展评、或“动力加油站——我喜欢的一则名言”或我喜欢的名人故事,或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趣味故事大家讲等,都收效颇好。
4.结合其他社会活动促进语文学习。家长会前,让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母亲节,让学生回家做家务,并写随笔一篇,清明节,学生写“清明节的思绪”,下雨了,我们的作文就是以“雨”为话题……这些活动,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不再头疼作文了。总之,语文活动的开展,使语文不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敌人”“帮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得到了和谐统一。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研究中深深认识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学模式活,教学手法活,教学活动活。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语文课就能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虽然我们的研究只是管中窥豹,但我坚信,付出终有收获,工作不停,研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