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与邓小平世界眼光的形成
2009-07-05张园园
张园园
(西安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A49 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30-02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改革开放的大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世界眼光。这种世界眼光,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历练而成的,留法勤工俭学无疑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留法勤工俭学对于培养邓小平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全局意识、对外开放等世界眼光,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法勤工俭学;邓小平;世界眼光
什么是世界眼光?简言之,是一种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掌握世界发展新潮流和新趋势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全局意识;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意识。20世纪20年代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培养世界眼光的重要开端。正如1920年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①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一大批能打开各方面“阵”的具有世界眼光的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蔡畅等。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一、留法勤工俭学与邓小平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世界眼光的形成
留法勤工俭学对培养邓小平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世界眼光的作用,可以从邓小平对现代科技革命的认识和把握上体现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为标志,新的科学革命的序幕被拉开。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谔、海森伯等人的《量子力学》,则把这一革命推向高峰。
邓小平在法国期间,对旧中国所没有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威力印象深刻,这不能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日后的决策产生影响。再加上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抱着“学点本事”、“工业救国”的理想去的②。有“工业救国”的理想,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关注,这使他成为中共党内较早直接了解、感受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的领导人之一。“文革”结束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邓小平紧紧把握住这一潮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科技的战略与措施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1978年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他说:“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③[P87]后来,邓小平又与时俱进,予以创造性地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④得出的科学论断。
现在看来,邓小平有关现代科技革命的论述仍见地深刻,具有穿透时空的永恒价值。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人深透的洞察力。这与其用与时俱进的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分析和把握世界发展潮流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的一个源头,可以说是来自留法勤工俭学的历练与熏陶。
二、留法勤工俭学与邓小平全局意识世界眼光的形成
世界眼光是一种全局意识。它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决策者要具有胸怀全局、善于驾驭全局的能力,在宏观的层次进行全局谋划,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五年(1920年10月到1926年1月)多的时间。来法国时,他是一个16岁的青年,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的年龄阶段。经过五年的求学、做工,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22岁离开法国时,他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职业革命家。在这一人生青春期的黄金阶段,给他影响最大的人是周恩来。邓小平始终视周恩来如兄长。他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问时说,与周恩来“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革命的道路。”③[P348]周恩来对邓小平的成长和思想转变影响和帮助很大。邓小平从事青年团旅欧支部的工作,起初主要是参加《少年》刊物的编辑、刻板、发行和宣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少年》改为《赤光》以后,他和周恩来几乎天天在一起。邓小平后来形成的注重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领导风格,与他早年留法期间的经历及同周恩来兄弟加战友的情谊和深受周恩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身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中的一员,邓小平在很多方面都是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的,他的视野和思维都很开阔。比如,1957年4月,他在西安干部会议上指出,今后的重要任务是搞建设,其指导思想是一要面对国家的现实,二要面对群众的需要。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避免浪费。他说:“现在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央搞的大企业,浪费现象是很严重的。……认为反正亏本不碍事,国家贴得起。前苏联并不是这样的,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这样的……他们办企业比我们高明。”⑤[P265-266]有留法勤工俭学经历的邓小平对法国企业的运行、管理情况是有切身体会的,这种切身体会,使他能够作出别人作不出的判断。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历经磨难的邓小平是具有全局意识世界眼光的战略家。他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全局意识的世界眼光。他说:“我们的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前期是胸襟宽阔的,我们第二代基本上也是胸襟开阔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⑥
一般说来,培养全局意识的世界眼光的好办法就是:通过出国访问、考察,到国外留学或进修等形式,更多地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有着留法经历的邓小平对此体会深刻。“文革”结束后不久,1978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在这方面多花些钱是值得的⑦[P91]。邓小平的指示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种高于他人的、开明的、超前的认识,这种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决策,与邓小平在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开始培养的全局意识的世界眼光,不能说没有关系。
三、留法勤工俭学与邓小平对外开放世界眼光的培养
世界眼光的培养与形成必须有一种良好的对外开放的而非闭关自守的容纳心态。邓小平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与技术合作。他说:“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⑥[P64]1975年5月,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邓小平故地重游访问法国,在同希拉克总理会谈时说:随着中法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我们希望从一些发达国家购买更多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⑦[P7]。1977年10月,邓小平会见法国地方大报集团访华团,在谈到对外经济交往时说:由于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还要发展,我们不仅同法国而且同国际上的经济往来也会逐步发展。我们想把世界上一切先进成果统统拿到手⑦[P48]。1978年5月至6月,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对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等西欧五国进行了访问。临行前,邓小平找谷牧谈话,指示代表团详细地作一些调查研究,好的也看,坏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⑧。197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在会议的插话中指出,小平同志说,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签字后,西欧着急,法国也要和我国签订这样的协定,说日本质量不如法国,积极要求发展和我们的贸易。现在我们同意与法国、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签订长期贸易协定⑨。邓小平这一系列主张对外开放,不惧怕与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言行,就在于他对法国等国有深刻的了解,而这种了解的最初源头就是他的留法经历。
邓小平晚年经常提到发生在“文革”后期的“风庆轮事件”。1974年,“四人帮”借国产万吨轮“风庆”号远航归来为题,大肆吹嘘,并借题大批所谓造船买船问题上的“崇洋媚外”、“卖国主义”,实则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和有关中央领导。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对此十分气愤,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91年,邓小平提到这件事时说:“闭关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时有个‘风庆轮事件,我跟‘四人帮吵过架,才一万吨的船,吹什么牛! 1920年我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五万吨的外国邮船。”⑥[P367]时隔70余年,邓小平仍然记得当年留法乘坐的邮船的排水量,可见包括先进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的物质文明对邓小平的冲击是多么强烈!基于自己的体验、认识与世界发展的大势,邓小平认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③[P87]当有外国客人问中国开放是否会担心受到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时,邓小平说:“人们的眼界开阔些好,这样鉴别是非的能力只能增强,不会减弱。”⑦[P90]邓小平之所以这样有信心,之所以强调眼界开阔些好,因为他自己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及成长道路,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认识到闭关自守不行,正是有信心解决对外开放带来的一些新问题,邓小平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⑥[P64]的新判断,领导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新政策,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而这一切皆源于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及其在此过程中世界眼光的形成。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P428.
②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⑧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解说词[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⑨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台前幕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