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动环境对幼儿创新潜能开发的价值
2009-07-04胡美霞
胡美霞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佳方式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同成年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但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不强,还谈不上有崇高的理想、坚强意志、高尚志趣。要想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智能,必须依靠其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求趣心。因此,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意义重大。
一、开放性环境是创造的前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温床是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幼儿完全自由地感知,接触周围众多的事物,激发他们广泛而又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游戏,尝试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
1空间的灵活性。活动空间设置上的灵活性。在以往的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划分好参与活动的场地,让幼儿在框定的区域内进行有序的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可实质上反而给幼儿的行动带来一种压束,思维造成一种定势,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十分强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场地空间。如“探索区”,就让幼儿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收集不同的材料(芦苇、竹筷、麦杆、吸管等)制作三角船、竹筏,而后在水里进行行驶速度的比较。有个孩子向笔者提出:船和竹筏应该在河里或海里,老是这样玩玩没兴趣。于是笔者顺应孩子们的意愿,将活动区延伸到幼儿园的水池中,这样不但孩子们玩得开心,大显出手,而且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主题活动的灵活性。有一次,班上开展“我喜爱的商标”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对于笔者带来的几个食品标志,如旺仔、娃哈哈等极感兴趣。于是,笔者临时决定在教室内设置“我喜爱的商标”展示台。幼儿在边收集、边分类、边讲解的过程中互相主动而积极地学习着,不但培养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也激发了他们喜爱名优产品、绿色环保食品的情感。于是。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的生活课程——《有趣的商标》便生成了。
3时间的充裕性。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幼儿有了充足的活动时问。才有可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过去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因为担心幼儿不会“玩”或者玩得过度。笔者一般只让幼儿玩一两遍就匆匆结束。结果,当活动结束后,问孩子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新的玩法时,他们只能报以沉默或茫然。经过认真的反思和分析,笔者认为其实这不怪孩子,而是教师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幼儿玩。因此,笔者在之后的游戏当中,十分注意留给幼儿充裕的活动时间。例如,在“瓶罐变变变”的活动中,活动前就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由于幼儿在收集各种饮料瓶罐的过程中就已经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创造性探究,所以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玩得尽兴,玩得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发明了许多新的玩法,如快乐的风铃,两人滚响筒,梅花桩,摇铃,叮当响的小动物,有趣的小火车,易拉罐乐器筒,看谁垒得高,等等,人人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材料的选择性。在布置室内外环境和活动材料投放时,有的教师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缺乏针对性,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趣心,笔者在活动前先将活动材料分门别类地放在相应的材料箱里。并在箱子上设计好物品标志,引导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材料,例如,大小木块可用来玩“造铁路”、“做家具”的游戏。可以放在娃娃家建造“房子”,可以放人探索区研究一下沉浮的问题或木块的平衡问题;芦苇可以在创作区成为装饰瓶、盒的主要材料,可以在建构区成为造房子,搭攀登架的材料,可以成为美术区的拼贴画来源,还可以成为探索区制作三角船、竹筏的重要材料……如此一来,既节省了游戏材料放置的空间,又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宗旨,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求新求异意识。
随着幼儿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将材料的开放性做法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当孩子们对种子发芽这一现象产生兴趣,并提出“老师,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有的发芽了,有的没有发芽?”。“有的种子为什么长得那么快?”“有的小苗怎么会枯死呢?”等问题时,我们就设立了四个探索区域:水生植物区、土生植物区、自然生长区、隔离生长区,分别让孩子种植了自己带来的各种种子,有赤豆、黄豆、绿豆、花生、蚕豆、豌豆等,共有36盆,每1个幼儿承包一盆。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在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不同,有营养的泥土,有适度的水份,有充足的阳光,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好。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更浓了,求异创造的基础也更加牢固了。
二、层次性环境是创造的基础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所谓层次性,就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个性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地活动。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的意识,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
如同样玩自制的“木蛋”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意识还很低,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的年龄特点,游戏创设的情境就要接近幼儿的生活,重视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可以开展“母鸡孵小鸡”、“快乐的蛋宝宝”、“看谁的蛋宝宝滚得快”这样一些活动。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也不断发展,常常能在再造想象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我们所提供的活动情境就充分利用共同创设,收集更多的内容,增多废旧物品材料的品种,注重多样性。不但提供不同的斜坡让幼儿将“木蛋”在玩中进行探索。而且增加其他形状和长短的木块、木棒及辅助材料,促使幼儿愉快地玩出不同的方法,有“击木块”,“看谁滚得快”,“转得快”,“打敌人”,“炸碉堡”,“层层高”,“陀螺转转转”,“马儿马儿跑得快”,“接长龙”等。后来,还利用木棒和碎布条做成一辆辆“独轮车”,让孩子们在车袋上放入自己喜欢的各种玩具和物品等。玩自创的“送军粮”、“我是小小送货员”、“运球接力赛”等系列游戏。
三、可变性环境是创造的保证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当活动情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在这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
在活动设计中。笔者会根据活动时间的推移和深入。与幼儿一起有计划地投放新的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新的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如身处农村的幼儿,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对接触到的某一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产生参与的愿望。例如《玩石头》游戏,师生一起收集了各种石头,刚开始孩子们只是自由地玩着,有搭、踢、扔、数的行为,而后我们适时增加了颜料、画笔、布纸等,让幼儿自主探索。有的幼儿用笔在石头上作画,有的利用石头的形状进行了装饰,变成一个个装饰品,有的在地上画了房子。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接着,教师又投入一个用废旧饮料瓶及筷子做成的小秤,长短不同的饮料瓶及薯片筒等,让孩子们玩起了“秤重量”。“我的小乐器”,“平衡秤”等民间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对于石头的用途有了系统化的认识。而且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玩”,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不同领域得以发挥。
四、互动性环境是创造的关键
活动情境对幼儿潜能具有开发作用,同时幼儿对活动情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因此,活动情境的创设应以幼儿为主体,有利于幼儿与活动情境互动作用的发挥。正如陈鹤琴所说,“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探索中,只有当幼儿主动与情境进行和谐互动时,才会真正出现属于幼儿自主创新的世界。
每次主题活动的开展,笔者都会与孩子们一起商量,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设计的主人,充分让他们去想,去收集,去探索,去讨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活动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得所需材料,形成创新成果,体验创新乐趣。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想,玩中乐,玩中创。例如,在开展“绿色家园”主题时,孩子们想动手建造一个“绿色家园”,于是相互讨论:“绿色家园”中有哪些设施?家园的环境应该怎么样设计?我们应该用什么去做?然后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绿色家园”的资料,了解怎样的环境才能成为真正的“绿色家园”。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创造出一个个极富创意与科技化的“绿色家园”:用牙膏盒等制作的不同高楼,用绿色饮料瓶创作出美丽的树和花草,用一次性碗变成的废气回收场及净化水器,用透明饮料瓶变成的污气排放器,用果冻盒变成的一盏盏节能灯……不但使幼儿对于环保绿化有一个直接的感受,而且更提高了他们对于周边环境材料的选择利用及创造。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实践证明,不同的孩子某种智能的表现均有差异,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我们坚信,只要老师能打破常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善于发现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