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走进学生心灵
2009-07-04周碧麟
周碧麟
走进新课程历史教学课堂,一股清新的改革春风扑面而来,广大历史教师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课堂发生了可喜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和不断强化,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历史教学发展的极不均衡性。在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决策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历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人文教育作用,培养能力开启心智的作用不太明显。存在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偏远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与理论偏离,历史学科地位低
有的人对新课程理论并非不懂,但当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还是找不到平衡点。是历史课程地位不高,在课时分配上最能体现,如某些地区现行初中历史教学计划中,初中三年级每星期仅有一个课时。除要完成两册书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组织学生复习应对中考。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也是囫囵吞枣。二是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权重极小。历史学科作为副科,有的地方只算考查,不作考试,学生考50分就算及格,而且是开卷,学生可以把教材和参考书带进教室,考试及格率很高。历史成绩几乎不会影响毕业和升学,自然不会引起重视。
二、专业师资紧缺。教学效果堪忧
初中历史专业教师本来就少,又不能专职专用,很多学校没有专职历史教师。在贫困山区学校,很多优秀教师外流,或被提拔到高中任教,初中历史教师青黄不接。不少学校将历史教学视为“鸡肋”,有历史专业知识的教师被优先安排在师资紧缺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还有一些学校让即将退休不能上别的课的教师来教历史,甚至让后勤人员兼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历史成为各科搭头,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兼代历史。由于历史学科质量没有高要求,历史课还成为一些学校管理者兼课的首选。这些教师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精力来研究历史教学,教师教不好,学生自然就学不好,因而历史课堂呈现“无趣,无效,无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的现象。
三、历史教师积极性不高。校本研修氛围不浓
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低,学校不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历史学科上。历史教师承担有其他主课,没有精力从事历史教研活动,而且中考几乎不会影响教学成绩,因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不高。多数学校没有单一的历史学科研修组,多是与政史地生放在一起。学科之间不搭界,老师又基本是兼职,因而综合研修组形同虚设,很难真正发挥研修的作用。学校对历史学科不能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各种外出教研活动不愿派人参加。甚至教学中待遇都不能与主科同等,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四、学生认识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历史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有些老师自身历史专业功底浅,缺少历史教学的经验、技能和方法,又没有精力、兴趣去钻研,抓不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很难对知识进行挖掘拓展。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甚至本末倒置,生动、有趣,且联系紧密的历史知识系统被有意无意肢解,弄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多是背诵,历史课有时还用来上别的课,考试时一抄了之。学生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又没有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因而了无兴趣。历史教学不是渐入佳境,而是走人到课改以来的最低谷。然而,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理化同等重要,同属大综合学科。初中历史学科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基础差,在高中重新学习,无形中加重了负担,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初中历史学科受到如此歧视是十分不正常的,也是不公正的。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初中和高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会终身受用。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管理中对历史教学的淡化和轻视,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短视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初中历史教学要进入正常状态。首先是提高对历史学科人文性的认识,最主要的是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认识。只有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意义),历史学科才会回归到它应有的地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学生走人社会首先是会做人,再才谈得上会做事。历史学科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提高对人文学科教育价值的再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
其次。在教师配备上要努力做到学科专业化。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才谈得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师专业化存在差距的现实情况下,开展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执教能力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校本研修要察实情,即要弄清校情师情;定实策,即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措施;办实事,即一定要躬行实践,不搞花架子;重实效,即真正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研修小组学科不宜太多太杂,如果一定要成为综合学科研修组,那也要在学科特点上有所接近,才能收到实效。要特别注重历史常规教学研究,让不具备历史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较为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师专业结构的矛盾,但我们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来提高教师课堂基本的执教能力,并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再次,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只有兴趣和情感的投入,引起心灵的共鸣,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修身养性益智,就是在滋养人生。教学方法一是要适合学生,二是要适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灵活而有效,教学方法简便而易行,教学资源充分而恰当,激趣启疑升华,学生兴趣浓,达成度高,效果就好。只有让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滋养人生成长的养料,历史教学也才有意义。在教学管理上,历史学科应该与其他学科同等看待,起码学时上要得到保证。
最后,改变教师评价策略。历史应与其他学科同等评价,不得有所歧视。如有些地方的中考,其他学科成绩都以百分制呈现,史地生却以等级呈现,而且及格门槛儿极低。其他学科闭卷,史地生开卷,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甚至歧视。这决不是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历史素养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学习历史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品位,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价值观,启迪心智,认识自我,提高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成为烛照人生前程的明灯,而且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强大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应该轻视历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