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
2009-07-04白彩敏
白彩敏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是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的再次体现,其核心理念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探究该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策略
素质教育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发展。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初中教育将学科进行了跨学科的统筹规划,实施了科学课程教学,其核心理念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其良好的教育诉求,探究该学科诸如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初中科学课程崇尚过程的分析、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能力的养成,力求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表现为:
1科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球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问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2科学教育要向大众普及。科学与人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向大众普及科学教育能够教会他们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当科学学科的大众教育真正得到普及时,人们就会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社会的发展则会突飞猛进。大众教育表面上指对象要涵盖全民,实质上大众教育提倡的是一种全民终身教育,实施的是一种涵盖个人终身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少年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实施初中科学课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3科学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通过有效的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学习中体会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科学事实、概念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在科学教材的编排上,应穿插当今时代有影响力的科普知识、最新的科技动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有触手可及的可能。
4科学教育要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需要让学生去正视这些问题。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可持续发展认识的后备军,只有当他们受到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的教育,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才是有朝气、有希望的。
5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在科学课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科学家某些发现的阅读内容,看似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学生某些启示。兴趣是培养创新性的原动力,一旦学生对科学史事产生了兴趣,就会移植到自身的学习中,并有意识地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获取新的收获。
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就科学课程的实施而言,本质上,这是一个课程设计者与课程执行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调适和共同建构的过程,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鉴于此,笔者认为课程的实施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主题型教学策略。从知识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上看,知识的多维价值性是指知识不仅有认知发展的价值,而且具有情感陶冶、精神化育的价值。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主题就是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对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基础。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时,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生命本质与规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将生物体的结构、生物及其环境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懂得生命系统是一个生物与所生存的无机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引导学生对生物界的结构规律、生物与环境问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2实验探究式策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它的优势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有些活动的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本身,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看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对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宏观调控每一小组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管学生,让学生促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终养成合作习惯,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但是,探究式教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因此,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处理接受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取两者之长为自己所用。
例如,要测定空气中SO:的含量,可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科学知识,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信息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再以“探究鱼骨的成分”为例,在准备了鱼骨、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材料后,安排学生思考“鱼骨燃烧时的气味”、“被烧掉的物质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都是在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科学知识的价值的活动。
3调查研究型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严格要求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给予适当关注。例如,在八年级科学上册“自制酸碱指示剂”课程实践中,学生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花瓣或蔬菜,如胡萝卜、紫包菜等,通过简单的实验测定比较就能发现哪些能作指示剂。这种自主式学习不仅让他们理解了酸碱指示剂的特征,而且明确了指示剂的多样性并不只限于石蕊和酚酞。再如,调查各种电源的组成、性能、价格、使用寿命,调查湖州市工业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接触生活,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专题研讨型策略。科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问题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进行讨论前的准备。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通过合作学习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八年级科学下册P。课外活动:通过书籍、因特网等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并与同学交流。对此,可在组织分工之下,让学生各方寻求资料最终开展专题研讨,从而实施合作学习。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涉及原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和互补,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全面、更广泛的知识网络和体系,为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知识保证。因此,学校里的科学教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大型的人文系统工程。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科学教育价值的研究投于探索的目光,是组建科学教育价值体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对研究科学教学的观念、模式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