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2009-07-04崔砚
崔 砚
摘要文章从“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四个维度展开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自身发展的需求等信息,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自我反思,教育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及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课程的设置提供一些客观而真实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师素质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适应国际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各高等院校开始创办初等教育学院,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着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小学师资由中师培养的传统模式开始逐步走向高师培养的新模式。从理论上讲,由高等院校培养的小学教师的各项素质应该高于中师或师专教育。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本科小学教师,必须首先对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这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为此,本文就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自身发展的需求等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自我反思,教育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及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课程的设置提供一些客观而真实的参考。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四平市城区选取师资力量处于不同层次的四所小学,对各所学校教师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100份,平均每校分发25份,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访谈法,研究工具主要采用自编的“城区小学教师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职业认同感”、“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四个维度编制而成。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职业认同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或满意程度,是一个教师能否成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强烈的教育动机,进而形成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关于职业认同感,在本次调查中只有41%的被调查者表示要把小学教师职业看作是自己毕生从事的工作,35%的教师表示选择在小学教书是出于自己的兴趣,56%的教师表示选择小学教师主要是为了收入,68%的教师表示不太喜欢自己的职业,他们认为在小学教书没有多少发展前途,且长期和小学生在一起心情很容易烦躁,工作也缺乏耐心。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整体上看是比较低的。
2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是多层复合的,主要由“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三个部分构成,以上三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只有三者实现了有效整合,且这种整合知识表现为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以及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时,它才能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对丰厚、独特的知识的要求。
(1)专业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素质。在调查中,所有教师都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为高素质教师的必要前提。但在随机访谈中,许多教师都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方向等了解得并不清楚,也并不关心,而只安于眼前的“教”与“学”,这与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惟其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规律和教育契机,使教学在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当今小学生的发展与实际需要。
(3)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刚刚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儿童,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无所不问,因此,要回答他们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掌握课本知识,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调查中,72%的教师表示自己在综合性知识方面有所欠缺,56%的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综合文化素质的高要求感到有压力。
此外,调查还要求教师对自身所需要补充的文化知识进行选择,按照选择人数的多少进行降序排列,前六项为“信息技术”、“社交礼仪与交际口才”、“外语”、“自然科普知识”、“儿童心理”、“写作”,可见小学教师应尤其注重实用工具性知识。
3教学能力。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表现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1)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驾驭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形成的。它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实际,加工和处理教材,以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而发展其能力。在课堂上,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师不但浪费了教材潜在的价值,不能灵活地讲授教学知识,开发学生的能力,也很难获得学生的拥护与认可。
(2)教学表现能力。语言、肢体动作、教具、课件等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教师要运用语言将知识激活,并深深地灌注于学生的心灵中,一个优秀的、富于个人风格的教师总是十分注意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合理,清晰明了。生动形象,通顺流畅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具模型与课件的运用。能使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往往比单纯地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高超的教学表现能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监控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就是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课堂驾驭能力。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这种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监督与组织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
(4)教学应变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在授课之前都会对所教的对象、内容、课堂情景有周密的安排,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突发情况,许多问题和课堂情景都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应变能力,并控制和整理好自己的思想情绪,还要善于接受学生反馈的新信息,以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
在本次调查中,约有91%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教材驾驭能力。9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良好的课堂监控能力,教师们在自评中普遍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在随机访谈中,又有许多教师表示在教学表现能力及教学应变能力方面,在从教初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加深,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4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探索教师职业活动自身规律的能力,这种探索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游离于教师职业实践之外的认识活动,这种能力常常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发展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增强活力。调查显示,有73%的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但在随机的访谈中,又有许多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教学问题时有过研究的想法,但由于小学的工作很繁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研究这些问题,同时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研究,科研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没有形成,许多教师错误地将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对立。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学活动的负担。把教育科研看成是很神秘的东西。原因分析:首先,许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足,还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安于现状,而缺乏反思和探索的精神。其次,学校本身教育科研的制度、政策及学校的科研氛围如何等都会对教师的观念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对全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情感认同、教育理论素养、综合知识等)有所欠缺。结合在调查中发现的在职教师的问题,以及联系当前对未来小学教师(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存在的缺陷,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第一,在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操、性格、品质的陶冶,以形成浓厚的“师育”氛围,使学生师德得以形成,师魂得以熔铸,师表得以塑造,为他们日后从事教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对于在职小学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制定较为完善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政策制度,如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也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以促使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2优化知识结构。
(1)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有深刻的了解,对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才能较好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才能成为本行业中的行家里手。
(2)拓宽知识面,加强对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第一,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对未来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增强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实现文理渗透,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紧密地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适应未来小学教育新形势的能力。第二,在职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广泛阅读,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3)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等理论性科学,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减少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使整个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更为科学。
3提升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理论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能在人的思想中产生更为和谐的共鸣。长期以来,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欠缺,学生常常觉得所学的许多理论知识很空洞、枯燥。与实际教育生活是脱节的,他们与小学课堂及小学一线教师接触的机会太少,锻炼的机会不够,结果,正如调查所反映的那样,许多教师在从教初期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学感到吃力。因此,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应加大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让学生走进小学课堂去实习,多请小学课堂一线教师来大学课堂为本科生讲实用课程,从而加强小学课堂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堂的联系,并努力向两个课堂、两种资源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新局面发展,最终提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重视教育科研能力。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即研究者”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与努力追求的目标。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有发现、改良和创新。所以大学课堂要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系统知识,加深对科研的了解,实践体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为未来小学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