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想品德课的导行更有实效

2009-07-03高凤弟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品道德

高凤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如何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现象,纠正学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毛病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充分发挥导行作用,使其“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真正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行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意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主动的自我学习过程中,达到辨析明理、自我内化导行的目的。如教学《勤奋学习》一课,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古今中外名人伟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我讲你听”故事会活动。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被许多名人伟人的刻苦精神所震撼,感受到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故事会

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二、导行要讲究实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坚持正面疏导,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增强导行的实效性。

1.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如教学第三册《团结力量大》一课时,并不一味地要求学生团结起来去做某事,(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高了些,而且会与中年级的《齐心协力》教学目标重复)而是告诉学生怎样的行为才算是团结的,比如:不争吵、不打架、帮助同学、关心他人等,我们每个小朋友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到。这样,把“高高在上”的行为要求拉回到学生身边,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独立完成作业》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不爱动脑筋,抄别人作业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抄别人的作业,你觉得是利多还是弊多?”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抄作业有百害而无一利,明确了独立完成作业对于学好功课的重要性,使得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内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导行形式要多样化

l.感悟真理促导行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听父母的话》,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了听父母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是仅此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正确,如果不正确,我们就不能听。这样的“理”合乎情理,真实、可信,让学生有“真”的感觉。于是,这种“理”就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这种“知”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观点,而是学生综合自己各种感官的反映,通过大脑加工所悟出的“真知”。有了这种“真知”,就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行为”。

2.表演欣赏促导行

表演欣赏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欣赏欲。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事半功倍。如《我爱爸爸妈妈》的课中,切入表演活动(按儿歌内容表演):“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您喝上一杯茶……”又如《讲谦虚》课中,让学生欣赏儿童歌曲《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大的分给你呀,小的留给我,吃完果果唱支歌,互相谦让乐呵呵,乐呵呵……”类似这样的表演欣赏活动,能给课堂带来笑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直觉能力。

3.诱导情感促导行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教学应紧扣道德情感,以“情”为线索,使学生“情”动,而后“行动”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传导情感,通过语言、状态、表情等辅助性手段,将课文中典型人物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以文中人物之情启动学生之情,使他们进入“角色”,受到熏陶。

例如在《心中有他人》学文明理环节中,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司号员,手捧着那唯一的一只苹果,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达境移情”,学生能体验、感悟到:在上甘岭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是因为大家同甘共苦,每个人都想着关心、帮助他人,敬佩战士的情感油然而生。接着,教师把影片《上甘岭》有关片段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沉”入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随着音乐声响起,大家齐唱《上甘岭》插曲。在激越的歌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认知得到了深化,使得导行更具体、真实、有效。

4.展开竞赛促导行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中可精心设计竞赛争先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教学中以辩论赛、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教学《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可切入竞赛活动,在自己的书包中,分别取出数学课本、语文练习册、橡皮擦、铅笔刀……,看谁拿得快。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评价促导行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通过开展对自我的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如教《不说谎话》,让学生就“自己有没有说过谎”“说谎导致的后果是怎样的”这两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过后,没说过谎的学生及时发现了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产生自豪心理,强化了道德行为的形成;说过谎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产生内疚、悔恨心理,增强其从今以后不说谎话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学、自练、自我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品道德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班里那点事儿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道德
远和近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