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金砖”差多远
2009-07-03
刘志勤
“金砖四国”领导人峰会召开之前,瑞士某著名金融机构也召开了一个以来自“金砖四国”的代表为主的论坛。会议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笔者习惯性地用英文“golden bricks” (金砖)来介绍“金砖四国”时,与会者茫然,不知所指何物。笔者这才意识到,国际上一直用“砖头”一词(BRIC,与brick同音)来表述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这四个国家,但在“砖头”前并没有“金”字招牌。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这四个国家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经济四强”、“砖头”而已。笔者不免自嘲:“是我们自己往脸上贴‘金了。”
这个插曲多少反映了各国对当前经济状况的不同心态:我们视自己为“金”,其他国家则把我们看成并不那么结实、美观的砖头而已。这使笔者感到,我们还需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知、定位,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西方一直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统称为“新兴市场”或“新兴国家”,而把那些老牌西方国家统称为“成熟市场”。“新兴国家”,即各方面存在着不完善、不健全和不平衡。在法制、经济结构、社会公德(尤其要强调这一点)和企业社会责任感方面相对于西方的“成熟国家”均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近30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而自恃强盛。西方国家的精英骨子里依然把“新兴国家”作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市场,是为他们提高本身生活质量而提供装饰品的国家,真正的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均掌握在他们手里。论坛上一位印度企业界人士就认为:“如果微软公司使个坏招,可使‘砖头四国即刻瘫痪,而四国都无此威慑力。”这就是目前的现实。其实,这种分类本身就表明了西方国家的傲慢天性。西方在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评级时,都是把新兴国家,或新兴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划入“高风险”类别,而把来自“成熟国家”的主要金融企业划为“可靠”、“安全”类别。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统统来自那些“成熟国家”!
可见,西方国家眼中的“砖头四国”只是它们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垫脚砖而已。有这个“砖头”的存在,西方的发展会顺利些。不过,西方在踩着这些砖头企图尽快逃离危机时,仍不忘时常挑剔、敲打这些甘当“铺路砖”的善意国家,尤其是中国。中国依然在购买美国国债,向各大洲派出多个采购团,花大笔银子去拯救西方市场,但中国得到了哪些公平的回报?庞大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像一个无偿献血者。当中国的国际购买力稍有减弱时,那些靠吸“新兴国家”乳汁成熟的国家就会发愁、发怒,甚至发狠了!这不能不令人怀疑,“成熟国家”究竟要从“新兴国家”身上得到什么?期望“成熟国家”平等对待“新兴国家”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前者依然在发号施令,后者现在似乎也只能摇旗呐喊,这种不平等应当尽早改变。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成熟”,不仅看它国库是否有钱,还要看这个国家所倡导的道德力量是否令人折服。当中国的“公德品”(Gong De Pin,GDP)达到令世界折服之日,再辅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也就自然成为一个“成熟”的“金砖”国家了。中国有人在发出类似“中国不高兴”的牢骚,也正说明了中国的不成熟。笔者想提议,任何个体的中国人士在写文发声时,均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冠以代表“中国”二字。毕竟,“中国”二字的分量实在太重,不是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承受得了的。
中国只是一个“新兴国家”,仍然是 “体弱多病”的大国,体质、体力、体能均不能承担领导世界的大任,不管高兴不高兴,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中国离“金砖”还比较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问题,必须要经历一个聚变或裂变的过程。当中国“体制、司法、道德、公正”的实力使国际心悦诚服时,当中华民族成熟时,我们当然也就不会很在乎有没有“金砖”这个称呼了。▲(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