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问题研究
2009-07-02易玉刘扬
易 玉 刘 扬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应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拓宽科技创新的投入渠道,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使其更好地发挥对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技术转移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31-02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构建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当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大学科技园在发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优势,进一步拓展科技服务工作,将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贡献国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是一所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科技园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
大学科技园基于自身的特点,能够将一定的资源整合,从而为技术转移的提供一个重要平台,实现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一)具有技术转移的天然优势
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优势,依赖于其拥有的关键资源,具体包括:智力资源、政策资源、组织资源。
第一,智力资源。高等院校是科技园不可分割一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生产和传播相结合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是最具活力的知识生产发源地,应当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都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科技园还会吸引一些其他科研机构,他们一起生产出供企业进行商品化的技术资源,为企业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
第二,政策资源。科技园的发展有助于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科技园要想真正发展起来,自然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支持。政府不仅应对整个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应该对园区内的各创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鼓励高校师生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过程。
第三,组织资源。大学科技园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通过参股、合作、引入等方式组建专利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资产评估公司等专业性很强的中介机构,形成功能齐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评估、企业策划、专利事务、法律、会计、审计等服务。另外,科技园作为一个企业孵化器,还会与其他企业孵化器合作,共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各种服务,为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将优势资源整合,实现技术转移
从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看,其主要功能是孵化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三大功能,必须增强园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孵化合力。
第一,应该具备合理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法定权力,可以由政府机构主导管理,也可以由园区开拓者和大批企业形成协作网,形成一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服务而不干涉,支持而不干涉”的运作体系。
第二,在科技园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协调和保障下,科技园内的各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履行各自的职能。科技园内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园中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的生产和储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研究进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成功孵化;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行业信息、科技信息,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积极参与企业的孵化。各主体所提供的资源互相配合,最终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进而进行商品化并取得经济效益。反之,任何一个主体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都将影响整个科技园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过程的关键步骤
(一)拥有一支高端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争夺人才资源。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更需要一大批现代企业家和高层次职业经理人才,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工人和掌握产业发展动态的管理人才。
人才无疑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是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共同特征,如硅谷聚集着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上千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33万名高级技术人员,其中博士6000多名;三角研究园区拥有科技人员5万多人,获博士学位人口密度为全美之冠;大德科技园区有近2万名高级技术人员投入研究活动,其中有5000多名博士,是韩国博士最多的园区。
大学科技园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也应重视本身的人才孵化工作,这是其有别于其他科技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科技园具有适宜创新、创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这里政策宽松,研发成果充足,充满创业机会,为创业者锻炼和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大学现有的人才资源经过大学科技园系统、有效、针对性的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在这里主要以“干中学”和活生生的“案例教学”为主,形成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的人才培育方式。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科技园提出了“三重二级孵化体系”的构想,即在科技园内形成人才孵化、成果孵化、企业孵化和面向一般科技型小企业的普通孵化,面向有一定技术基础企业的高层次孵化,这样就使人才、项目和企业孵化互渗、互动,形成有机结合的孵化链。
(二)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大学科技园进行技术创新具有 “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市场性,二是科技性。只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符合我国国情,才能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说,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经营行为。如果把高校比作一个生产科技成果的企业,那么大学科技园就充当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平台,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包装,形成转让的统一出口,为科技成果需求方提供一站式服务。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必定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科技成果供应方(高校)提出许多新思想、新建议,甚至许多新的设计方案。大学科技园要根据这些市场反馈的信息,引导高校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以投资方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变化选择课题或者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促进高校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大学可以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企业,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为例,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有的建在高校,有的建在企业。这样,学校教师能够定期到企业中去进行研究;企业科研人员也能介入学校专门从事研发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避免了高校科研成果过剩与企业科研成果短缺共存的尴尬局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在这方面,国外的大学科技园有良好的机制,从技术筛选、引进到开发、中试,再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实现良性循环。这是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
科技园区的企业,其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专利、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市场化、资本化等相关问题的整体性战略设计与管理。
以专利制度为例,一方面,纯技术一旦被授予专利权就变成了工业产权,形成了无形资产,具有了价值。例如,扬子电冰箱厂与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合资成立“安微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其中扬子电冰箱厂以其25项冰箱、冰柜的专利权入股,经评估机构评估作价近48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014万,得到德国西门子、博世公司的认可。这种知识产权的资产化,构成了知识经济中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知识资本。这种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中比传统资本起的作用更大。另一方面,专利权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使用该技术。一种产品只要授予专利权,就等于在市场上具有了独占权。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生产、销售该专利产品。因此,专利有很重要的占领和保护市场的作用。
可以看出,利用好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形成了崇尚创新的环境,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提高企业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三、完善大学科技园进行技术转移活动的建议
大学科技园发展迅猛,起到了促进技术转移,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作用。可以说,我国大学科技园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的技术成果为依托,吸引大量风险投资企业家到科技园兴办高技术企业,加速知识的生产、流动和转化,从而推动技术转移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大学与企业实际上是在相互封闭中发展的。要打破这种屏障,整合大学科教资源,把科教优势就地转化成发展优势,推倒横在产学研之间的屏障,政府应主动担当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发动机。
其主要途径包括: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联合大学、企业、中介机构等主体建立大学科技园;制定大学科技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在区域整合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中介目标来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各项资助和协助;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引导大型科技创新攻关、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环境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二)拓宽科技创新的投入渠道
技术转移活动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大学科技园要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断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增加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费来源,建立全社会性科技投入体系中发展重要作用。
建立全社会性科技投入体系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主要是政府有计划、指导性的科技项目经费,它的主要投向是重要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辅以支持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活动开始阶段的启动资金;第二,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自筹经费;第三,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在这三个资金主渠道的基础上,大学科技园还要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指导高校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入渠道,做到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贷款;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形成全社会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资本有效结合。
(三)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大学科技园进行技术转移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想要走在时代的前端,大学科技园就必须重视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在国内方面,推动特色企业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奠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鼓励企业积极与区域外的大学、科研院所展开基于设备与信息共享、研发外包、联合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研发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支持创新资源不够集中、创业能力不够强大的部分科技园,集中区域内的优势创新资源,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不同投资主体、不同专业分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构成科技创新创业集群区域,提升和优化区域内部的创新环境。
在国际方面,要继续办好中美、中俄和中新等海外科技园,集中力量开展国际科技信息工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服务,帮助国内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国外创新资源;为到科技园创业的外国企业和留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利用联合国和相关国际机构以及双边合作的渠道,积极输出我国在大学科技园方面的经验;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以软件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技术贸易,扩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科技资源,鼓励与园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总之,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转移、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上的潜力巨大。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拓宽科技创新的投入渠道,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将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