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视角下费正清对中国近代化延缓的阐释
2009-07-02赵惠芬
赵惠芬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庞大复杂,儒家文化毫无疑问地居于其中的核心地位。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儒家文化,并详尽地阐释了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此文重点论述了在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征途中,儒家文化对改革和革命阻挠以及中国近代化延缓和滞留的原因。
关键词儒学儒家文化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98-02
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历史,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重社会轻个人的儒家文化,它的道德要求以个人修身为出发点,进而推及家庭﹑社区﹑国家﹑天下,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独特的差序格局,从而使儒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实践上,为了维护皇权,封建帝王实施相应的统治技巧和手段,“由皇帝来任命下至县官的所有官吏。这就使所有官吏都体会到他们都要仰赖天子皇恩,负有向他个人效忠的义务”。豍
“所有事情都从底层发动,层层上报到顶上的皇帝去决定,因为各省奏折都是要送到京城皇帝那里去的。”豎这种层递和环环相扣的行政运作,在中国长期沿习不变,使集权制维系着金字塔的恒式构架,“这事实上就已对中国社会稳定不变的问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历史答案。”豏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惰性愈益凸现出来,缺乏内在的动力去突破传统的社会结构,“消极”﹑“衰微”﹑“墨守陈规”的惰性使社会逐渐丧失活力,使近代历史进程屡屡受阻。下面,通过“自强”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挫折,来具体阐述儒家文化对近代化进程的负面影响。
一﹑在“自强”运动中,固守儒学传统的顽固派和官僚主义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守旧派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循规蹈矩,而缺乏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对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持敌对的态度,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的西化运动每一步都受到无知和偏见的儒家文人的阻扰。在那几十年期间,日本正在迅速现代化,中国却毫无反应,这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差别。”“守旧派怕修建矿山﹑铁路和电报线路会破坏风水而引起种种问题,如惊动先帝陵寝,啸聚不逞矿夫,使船工和车夫失业,消耗政府税款,造成对外国机器和技术人员的依赖等等。”虽然一些开明的儒家分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他们的自卫措施,例如:采用西方武器﹑技术和工业,由于受制于官僚主义,终于徒劳无功。“担任经理的商人在官署后台的支配之下。双方都捞取新公司的常年利润,不去进行再投资。从来没有进行过再投资,使自成体系不断获得发展。”这样一来,19世纪晚期的工业化一般都是流产的。“招商局在官署后台﹑经理和雇员们的掠夺下,生意赶不上英国轮船公司。开平煤矿欠了外商重债,1900年被赫伯特·胡佛等人所接管。铁路建设被中国政府所忽视,1895年以后由帝国主义列强在它们的势力范围内提倡兴建。”
二、在戊戌变法中,被触及切身利益的儒学官员阻扰变革,使中国没办法通过改良的办法走向现代化
戊戌变法不是根本性的变革,只是在传统范围内的变革,通过改变法律和制度,应用外国的方法加紧“自强”。这次变革虽然没有限制皇权但是触及到很多儒学官员的切身利益。“业已退休10年的慈禧太后在军方支持下搞了一次政变,废黜了不幸的光绪帝,宣布垂帘听政,取消了光绪帝所颁布的诏书。六个维新派被处死。康﹑梁逃亡日本。”戊戌变法运动最后遭受失败。“没有别的事件能比这更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豖以儒学作为伦理工具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官僚系统不肯退出历史的舞台,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在根深蒂固的儒学传统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近代道路。
三﹑辛亥革命彻底抛弃了儒学传统,没能完成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究其原因,费正清认为:“最后一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国向西方借鉴,通过立宪议会和内阁而组织政府的想法,是同中国的政治传统脱节”。豗中西方法律性质不同是政治脱节的主要表现之一。被打上儒家烙印的法律与西方的法律是大相径庭的。首先,法律服务的对象不同:在西方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是保护公民自由的工具。“个人可以求助于法律的保护来对抗官员的专擅。”豘而在中国,法律是为集权统治服务的,“是作为协助专制政府实行行政统一的工具。”豙其次,中西方的法律观念不同:“中国人的法律观念是起源于‘天理观念,人的行为必须合符‘天理,而统治者的职责正是维护这种‘天理”豛而在西方,法律是来自外界的﹑绝对的东西,是通过神的启示而给予人类的“较高法律”。再次,法律调节范围及判断标准不同:“费正清认为,中国帝王法典主要是刑法,是为惩罚‘缺乏教养者的。中国法律虽庞大复杂,但却没有精确的断定标准。人治色彩浓厚,政治道德化,执法人员受‘衡情度理所左右,结果‘法律精神是道德精神的劣等代用品。”而在西方法律主要用于社会公众活动范围,几乎所有私人之间的关系受法律调节。严格遵守法律条文,秉公执法。因此,这种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儒家所主张的层层上下级关系,“它不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只是执行儒家思想的一种手段,为儒家伦理所左右,真正意义的法,被儒家思想影响‘打了折扣。”“中国的皇帝是高于一切的天子,他只遵从先祖﹑政体和孔教的遗训,不易为任何人控制。皇帝是选拔官员的最后决定者;选拔的时候他必须权衡能力和忠诚,或根据三手下官员的表现来决定其命运。他的行为代表着王朝的利益,不受规矩约束,因此他就是法律……。”豜孙中山没能把西方的立宪议会和内阁纳入中国儒学传统政治之中,而是从根本上抛弃中国政治传统,没能建立起适合中国的共和政体。就如费正清所说一样,“中国的革命最终是要打破旧传统,然而建立新体制又不能完全脱离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不要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应建立起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上的特色民主政治。正如费正清在《中国新史》所预测的一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但却不必由此确定这一趋势将把中国引向有自由选举﹑代议制政府及法定人权的西方式民主。相反,中国式的民主可能包括集团内部的选举﹑产生于某一政治集团的共识的代议制以及特殊的个人权利。”
四﹑南京国民政府把官僚体系的劣根性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
在政治上,搞法西斯独裁统治。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是应对军阀割据混乱局面的需要,但蒋介石以此为契机,通过恢复孔孟之道,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走上了极权主义道路。“黛安娜·拉里从较广泛的角度进行观察,认为他代表了中央集权形式的‘一党专政的军国主义,是为‘推翻地区性的武力割据所必需的”。豞“在地方党部的监督下,通过地方宪兵﹑秘密组织﹑新闻检查﹑教育津贴﹑保甲制等措施而实行的加紧政治控制,是同国民党在中国复活孔孟之道的措施一起出现的。”豟“蓝衣社反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实利主义﹑民主﹑共产主义﹑追求私利的个人主义﹑贪污腐化的官僚主义,以及导致国家孱弱的其他一切病根。和他们欧洲的痛悼一样,他们极端忠于国家及领袖,随时准备使用暴力。”豠费正清以上犀利的语言揭露蒋介石专制独裁的丑劣本性。在经济上,掌握全国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不是从财政上支持民族经济的发展,而是对其进行盘夺剥削,导致民族经济奄奄一息。地方上,拥护蒋介石统治的士绅阶层和地主阶级肆无忌惮地压榨贫寒交加的农民。“这些有悠久传统的‘升官发财的目标和做法,使南京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有偿付能力的财政体制,更谈不上冲破难关,实现一个真正能够自行维持再投和工业化的过程了。他们并不利用政府银行的联合机构提供低利息贷款以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向政府债券持有者支付高额利息和支付极其浩大的军费。”
总之,南京国民政府不但没有冲破僵化的传统体制,反而将这种体制的弊端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政治上,继承传统体制的劣根性,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而不是逐渐趋向民主,导致政治腐败:官员道德败坏,投机取巧﹑明哲保身﹑保守残缺。经济上,严重通货膨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濒临绝境,手头拮据,难以养家糊口。这一切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与现代化的目标渐行渐远。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未能突破儒学传统的藩篱,使近代化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1949—1957年和1961—1965年,中国迎来了经济重建的大好时光,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在这两个有希望的开端后,却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一次遭受挫折。费正清把“文革”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政权和政策纠缠不清。中国儒学传统强调“以德威治国”和“内圣外王”。“做官的人可以凭个人做主施政,他们遵循的是注重个人品德的‘道德原则,而不是注重以较高客观法律为主的‘法治精神”。豤君主实施“仁政”,按照“礼”的规则来塑造一个仁君圣主的形象,这样人格魅力和政策就混淆在一起了。“在中国,人们总是把不合时宜的政策和道德败坏等同起来。……这种传统一经确立,人们就不能像西方人一样,把政策和道德区分开来,相反,政策是官员行为的一部分。一旦政策为人讨厌其道德品质也受人怀疑。这种观点产生的结果是,不可能有‘忠诚的反对意见,因为一个人反对另一个人的政策,就是反对那个人。因此,他们不像英美那样,把对元首的忠诚和对元首现行政策的不满区分开来。”豥总之,基于儒家传统文化特点,把政策看作政府或统治者道德品质的眼神,对异议的容忍空间很小。受这种文化惯性束缚的毛泽东同志,没能冲破思想的藩篱,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
历史结果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的一种合力”,仅从儒学视角来分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是不全面的。事实上,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主权和 经济利益的损害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压力巨大等都是造成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的重要因素。但是,费正清的文化观点独特新颖﹑入木三分,让众多读者望而生畏。
注释:
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
陈琳.李约瑟儒家观.华东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费正清.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费正清.中国新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图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