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现代解读
2009-07-02邓如坡孙淑凤
邓如坡 孙淑凤
摘要本文指出160多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在当今时代依然没有过时,之所以成为激励各国无产者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支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行的力量支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共产党宣言》中贯穿着一种永恒的精神,蕴含着现时代的内涵。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永恒精神
中图分类号: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94-02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160多年来,就一直存在着如何认识它、理解它、对待它的问题。《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解读《宣言》所蕴含的精神时,较多的侧重于《宣言》所蕴含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时代变化,历史变迁,正如马克思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宣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解读《宣言》仅仅停留在阶级斗争的层面是不够的,或者说是错误的。从《宣言》所蕴含的基本精神看,阶级斗争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真正确立。简单的说,“阶级斗争”只是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一目的服务的手段,而奔流于《宣言》阶级斗争深处的那股有力的潜流是人文的关怀。
《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对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人的发展视角解读《宣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在当代,这一解读有利于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试图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解读《宣言》中的现代价值。
一、阶级关爱,人文关怀
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从“工具”的视角来认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功能——指导工人运动却不容否认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理论最根本的特质就是阶级的关爱。人的问题是马克思终生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的主题。其实,马克思从早期到晚年的一系列著作中,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证了自由,是马克思从哲学上探讨个人自由的开端;《德法年鉴》体现了对自由与平等的吁求、对贫困农民的同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非人化的控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科学实践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的“人”的学说的提出;《资本论》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幸福、权利与义务的思想主张,关于自由时间、发展空间的理想;晚年《人类学笔记》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它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著作,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马克思所有著作中阐释的对人文的关怀,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学说,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说。马克思强调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深层蕴意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也是为人存在和服务的。
1872年德文版序言提到《宣言》产生的缘由时指出,“共产主义同盟这个在当时条件下自然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11月在伦敦代表大会上委托我们两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结果产生了这个《宣言》。”16年后,恩格斯为《宣言》起到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的巨大作用而兴奋不已,他指出“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在《宣言》的正文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地表明《宣言》鲜明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我们可以解读出《宣言》符合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从整体着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宣言》中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爱的精神,用这种永恒的精神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来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黄金点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劳资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兹待解决,农民工问题、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社会的继续发展也将面临着困难。因此,在我们国家,只有切实的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解决工人面临的种种困境,妥善处理新生阶层与工人阶级为首的传统阶层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关爱精神。
《宣言》中明确宣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豎《宣言》进一步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从事这种运动,是要彻底改变“工人没有祖国”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宣言》不仅体现了对社会中最广大民众的关怀,而且这种关怀体现在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彻底改变异化的人。对于《宣言》的这一永恒精神的现代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很好的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和推进我们政策的落实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一永恒精神的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
总之,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共同富裕,社会和谐
《宣言》指出:“实现全人类解放,建立共产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进而消灭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可见,马克思主义不仅充分肯定了追求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和根本的价值追求,而且探索到了一条真正实现这一根本价值追求的现实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追溯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豏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和谐社会主义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理念”。可见,“共同富裕”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彰显了《宣言》中的永恒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方能和谐。马克思在《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的主张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和谐社会”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而且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并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可见,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在于价值诉求本身,更在于实际的构建过程,在于将和谐追求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目的,扎根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的目的只能是注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成就人,一句话,就是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理念,作为《宣言》的基本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时代的主题。
三、结语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列宁曾对《宣言》评价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当然,世界变了,这个杰出的文件在一百多年后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了。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在160多年后依然没有过时。《宣言》之所以没有过时,之所以成为激励各国无产者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支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行的力量支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言》中贯穿着一种永恒的精神,蕴含着现时代的内涵。《宣言》中所蕴含的基本精神还不只是上述这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还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关键在于,要使《宣言》的基本精神同时代的特征和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其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06年10月11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