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分析
2009-07-02彭超邓晓文王庆海
彭 超 邓晓文 王庆海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甸县水土流失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分析,论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对水土流失治理与防治的新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问题;原因;措施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8~125°21ˊ,北纬46°49~47°29ˊ之间。境内有双阳河、乌裕尔河及北引、中南引两条人工河。全县辖6乡2镇3个农林牧场,总人口27万人,总面积3493.1km2,其中耕地面积为178万亩;草原面积152.3万亩。属半农半牧县,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林甸县地势低平,东北略高,地形缓缓向西南倾斜,自然坡降1/3000左右,海拔高程在175~154m之间,呈缓状大平原,小地形较为复杂,平原分布有碟型洼地闭塞的锅底坑,境内无丘陵,南部草原受风沙的影响,形成起伏的条状沙丘。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气候的影响,气温变幅较大,-39.2℃~39.8℃之间,多年平均气温2.3℃。日照时间年平均2822h,年均蒸发量1440mm,多年平均降水量420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是我省西部重点干旱地区。
1 水土流失现状
林甸县区域内地貌成因是由嫩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冲积、洪积、沉积而成的二级阶地,属典型平原区,成土母质为黄土状亚粘土。水土流失面积主要集中在林甸县西南部与西北部,该土壤主要为沙性土壤,总面积7.5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2%。由于长期受风力剥蚀,结构疏松,土质沙化,水肥条件不良,有机质含量2.7~2.8%。
2 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林甸县属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是形成风力侵蚀的有利地形,风力侵蚀土壤,造成土壤表层的细小土粒的大量流失,土壤中粘粒减少,粗粒比例增大,影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林甸县属中温带和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土壤干燥,土壤的结构性差,抗蚀抗冲能力低,更容易产生严重的风蚀。
全县范围内农田防护林网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了多处通风孔道,防风性能大大降低。岗地上基本没有水源涵养措施和防风措施,因此在雨季和大风情况下常造成土壤养分和肥力较高的地表土壤大量流失,严重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
土层变薄,地力衰退,粮食产量下降。农民群众的短期行为,造成耕地用养失调。长期以来,依赖消耗土地自然肥力或施用高效化肥生产粮食和蔬菜,农家肥施用量普遍较少,由此带来了耕地的理化、生物化能逆向发展,土壤蓄、渗水能力下降,抗蚀抗冲能力降低,这不仅加剧了水土的流失,而且构成了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危害。
畜牧业飞速发展,缺少长远规划,无序利用草原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严重。毗邻我县西南部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壤属沙质土,而防风固沙措施不得力,致使我县西南部部分地区土壤沙化严重。
人为因素严重。人为因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及其它人为活动等。除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从目前来看,人为因素是加剧我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如过伐、过垦、过牧等。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建设中忽视保护。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水土流失加剧,使原有的“绿色水库”消失,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有水成洪,无水成旱,自然灾害频繁,并形成恶性循环。
增加生产成本,还蚕食耕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加重治理难度,加剧人地矛盾。
3 存在的问题
水土保持的意识淡薄。水土流失是逐年积累的,人们对当前的水土流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对水土流失的状态意识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短期行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种树要10多年或更多年能够见效,种草见效的是种植户而非管理者,而开垦土地第二年则可有产出,在不适合种地的地方就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缺乏各部门的统一行为和监管机制,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论是建设工厂或城镇,虽然有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但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水土保持则是长期的,很少有具体的方案和规划,只是给点补偿费用了之。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轮土地承包,上、中等土地各户都有点,地块面积都很小,或狭长,土地很少深翻整地,土壤板结、保墒能力下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1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按着流域的实际情况,把水土流失的治理分成小区,并且按村屯的行政区划分成单元,做出小流域的长远规划,先以轻重不同排序,治理一个单元能够让农户得到实惠,措施方面不仅要有工程措施,还要有农机、农技、林业等综合措施,要注意农民的耕作习惯。例如:我县三合乡在2000年进行土地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绩,为今后的治理水土流失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4.2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治理思路
首先在农业方面正确、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林甸县虽为粮豆主产区,现在则以豆为主要品种,有的地块10多年没有轮换种植,使土壤的保肥能力、地力和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应让农户了解市场行情,因势利导地对农作物种植品种、数量加以调整。其次是在荒地、荒沟的治理上鼓励承包制,苗木款可通过林业基地在水土保持苗木款中按补助形式发放,对农户树木种植品种上给予“全分析”,包括成材时间、加工设备、营销方式、市场需求,都要帮助农户了解、算帐,让他们看到经济利益。第三是在修厂、修路等工业生产项目时,除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和补偿费用管理,还要加大监督力度,跟踪检查,对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理,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生态做为代价。
4.3 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
我县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现象。因此,实施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战略,就成为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关键。
已有的水土草本资源是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财富,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的治理成果,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所以要把预防和保护放到水保工作首要位置。一是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天然林禁伐令,使原有森林资源不再减少;贯彻《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二是对草原资源实行“封禁区轮牧”推广舍饲养畜,防止破坏,恢复草原生息。对畜牧业进行统筹规划,贯彻“以水定草,以草定牧”的发展方针。
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坡地、荒地、沙化土壤的治理,实现农田水利化、方田林网化,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治理是根本,保护是前提,预防是关键。必须强化预防监督、建设生产、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等相关制度。规范生产建设行为,防止经济大发展,生态大破坏。
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过程,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产生活,加剧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加之人口的增长,对水土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在水土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黑龙江水利科技》.
[2]《水土保持措施与水资源保护浅议》.
作者简介:彭超(1979-),男,黑龙江省林甸县人,助理工程师;邓晓文(1968-),女,黑龙江省林甸县人,助理工程师;王庆海(1975-),黑龙江林甸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