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融结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009-07-02赵守国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产融结合金融企业

吴 越 赵守国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模式发生的深刻变革,产融结合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伴随其蓬勃发展,对产融结合的理论研究始终没有停止。从概念、沿革和发展趋势、条件、模式、效应、风险和对策七个方面将近年来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产融结合;企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4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加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开始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融结合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伴随其蓬勃发展,对产融结合的理论研究始终没有停止。本文从七个方面将近年来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予以综述。

1关于产融结合的概念

什么是产融结合?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张庆亮、杨莲娜(2005)将产融结合定义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产融结合是指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在资金供求、股权、人事等方面保持一种稳定、密切的联系,达到相互融合,同生共长的目的。产融结合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重要内容。李书华,李红欣(2008)认为,产融结合是产业组织与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将产融结合定义为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的总和,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再比如,万亿、傅维、古晓慧(2008)指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在实践中,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王少立(2008)认为,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定义产融结合。广义上,产融结合即金融与产业的结合,是指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通过全部金融过程实现的。狭义上,产融结合即产融一体化,是指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股民关系相互渗透,形成资本、资金、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稳定关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最终形成产融型集团。

2关于产融结合的沿革和发展趋势

在西方,早在19世纪初,随着产业和金融业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就开始了产融结合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和金融业绩中垄断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西方国家的产融结合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一些研究详细地梳理了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王继权(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论述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产融结合的历史与现实;并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归为产融结合萌芽阶段、自由结合阶段、限制结合阶段和深化阶段。

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起步较晚,李书华、李红欣(2008)将其总结为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整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与繁荣阶段。王继权(2004)在论及中国产融结合的历史时,重点分析了工商企业参股或创建商业银行、企业集团创建财务公司、金融机构参股和控股工商企业以及试行主板银行制等事件。

许多研究旨在证明产融结合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尚美玲(2006)提出产融结合将推动我国金融创新,即企业充分利用存量资产为企业带来流量资产。孙晋、王薇丹(2005)提出从企业战略上,将产业资本通过不同的路径,有选择地进入金融行业,既利用金融为企业集团的产业经营服务,又通过金融业务本身的经营为企业集团拓展业务和利润空间,创造新的价值。刘军(2007)提出产融结合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产融结合将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产融结合能有效解决产业部门缺乏资金的问题。邬敏(2008)提出产融结合这种模式是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轨迹之一,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行为。

3关于产融结合的条件

关于产融结合形成的条件,魏杰(1997)在论述产融结合的体制基础时,就明确提出产融结合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性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体制问题。也就是说,产融结合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基础。国有企业目前的体制不符合产融结合的要求。而符合要求的最主要之点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与国有股上市流通。伍华林(2007)提出我国的企业,因为条件缺失而延缓了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对外竞争力。产融结合的前提条件包括法律政策条件、市场机制条件、资本结构条件和经营管理条件。程宏伟、刘丽、常勇(2008)指出,在产融结合外部市场体系发育既定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必须转向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我国的外部市场体系发育非均衡,企业内部管理能力配比程度不高,但中国企业不应止步于产融之路,关键在于提升与扩展管理能力,发挥产融结合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为走产融结合之路作好准备。

4关于产融结合的模式

产融结合实现的是产融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所以,许多学者都研究分析了产融结合模式。徐天信,沈晓波(2003)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银行资本起家,然后由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二者融合成长,形成金融寡头;二是由工业资本起家,通过扩大再生产不断积累资本,然后在经营工业资本为主的同时,把部分资本转向金融行业,最后形成以银行为核心控制一系列工商企业的垄断财团。王继权(2004)总结当代西方国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产融关系模式是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模式、日本的主办银行制模式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傅艳(2004)认为,由于信用型结合方式受国家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仍是中国产融结合的主要的、较为稳定的方式。李有吉、金红(2005)从产融结合的路径和涉足的金融领域两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朱渝铖(2008)提出,从产融结合过程看,产融结合主体包括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产融结合客体是资本,信息技术等,可以把产融结合模式重新分为产权型产融结合模式与信息型产融结合模式。徐焕章、魏娟娟(2007)提出产融结合模式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世界各国因经济、社会以及历史传统的不同,其结合的方式各有特色,即使在同一国家中,因发展的阶段不同,产融结合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产融结合的问题上,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针对我国企业,王松华、胡敬新(2007)指出,我国产融结合主要有几种模式:大型企业投资商业银行、企业集团涉足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投资工商企业等。万亿、傅维、古晓慧(2008)指出,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工业资本居多,资本流动性缓慢,负债率偏高,回报率低的问题突出。因此,建议将工业资本投向商业,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即是将工业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由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最后转化为金融资本。具体模式包括实业企业与金融企业双向参股的模式、内设金融机构模式和设立离岸金融机构模式。

5关于产融结合的效应

产融结合的效应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融结合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突破。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产融结合的市场机制还远没有形成,产融结合有效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和负效问题。傅艳(2003)、王勇(2005)等对产融结合有效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李革森(2004)则从定义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公司多元化和产融结合技校进行了分析。许天信、沈晓波(2003)指出产融结合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产融结合是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要求、产融结合是资本盈利本性的要求、产融结合是资本多元化经营的要求,以及产融结合是密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要求。王辰华(2004)认为,我国产融结合的正效应包括产融结合的资源配置效应、产融结合的规模效应、产融结合的公司治理效应、产融结合的银企协同效应。张庆亮、孙景同(2007)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明金融企业参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关程度会随着参股比例的上升而增强,而且当参股比例超过一定临界值(10%)以后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会随参股比例的提高而显著上升。王晓慧(2008)指出,大型国企产融结合的正效应包括有利于增强國企及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国有大型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有利于推进大型国企股份制改造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关于产融结合的风险

王辰华(2004)认为,我国产融结合的负效应包括产融结合中的泡沫经济效应、产融结合中的金融异化效应、产融结合中的资金放大效应和产融结合中的风险效应。陈燕玲(2005)指出产融结合风险主要形式包括投资组合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道德风险。而且产融结合风险更具有隐蔽性、系统性和破坏性。郎咸宁(2006)明确地指出,中国企业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性,即企业在逐渐做大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产生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会加速企业的败亡。王晓惠(2008)指出,大型国企产融结合的负效应包括新的经营风险、加剧信息不对称性,风险扩大和外溢效应。李书华、李红欣(2008)指出产融结合带来的主要风险有整合风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部交易风险、风险的传递和监管真空。

7关于如何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面对中国产融结合的现状,许多学者提出中国走什么的产融结合道路才能不断提高中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王辰华(2004)认为,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关键。体现在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和金融体制创新。陈燕玲(2005)提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包括强化产融结合的风险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加强产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外部监管体系的建设。张庆亮、王珍(2005)提出,中国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对策建议。包括调整国家的产业政策;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建立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加强对产融结合企业集团经营行为的监管。祝春山、张雷云(2007)根据我国的发展条件和文化背景,提出我国有效的产融结合道路应该加快产融结合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建立和发展多元化产融结合方式;以完善和推进上市企业并购为突破口,拓展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张庆亮、孙景同(2007)提出,要完善有关产融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培养发达的资本市场;集中发展和新金融业务并加强对产融结合的监管。王松华、胡敬新(2007)认为,我国对于发展产融结合需要加快金融立法和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使产融的扩张有法可依;允许成立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或金融集团;鼓励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但不允许单一工业企业利用关联机构变相控股存款类金融机构。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产融结合的加深,对产融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必将更加丰富,这些研究有利于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圍内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产融结合金融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产融结合型企业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构建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基于财务公司探析产业链金融的分析及有效措施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